相信許多小伙伴和小編一樣,注意到許多德國城市給自己冠上了展覽之城(Messestadt)的名號。今天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德國的展覽經濟。
德國展覽業概況
德國是展覽業強國。根據德國展覽業協會(AUMA)的統計,每年有大約150場國際性展會和展覽在德舉行,吸引18萬展商和上千萬觀眾參加。德國平均每年通過舉辦展會創造高達280億歐元的產值,創造就業崗位逾23萬個。全球三分之二的重點專業性展會在德國舉辦;世界收入最高的10家會展公司中,德國占5家。
德國的知名展會包括: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國際卡車展,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國際書展,科隆國際食品展、國際家具展、國際自行車展,杜塞爾多夫國際時裝展、國際印刷工業展、國際鞋展,慕尼黑國際建筑機械展、國際手工業博覽會、國際體育用品展,柏林國際旅游博覽會、綠色食品周、國際航空航天展等。
特點:專業化、國際化
專業化是德國展覽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德國展覽業將社會經濟行業細分成99個展覽會主題,幾乎涵蓋了所有工業產品領域和社會服務行業,并配套組織系列專業研討和展示活動,成為全球產業名副其實的風向標。
國際化水平高是另一大亮點:德國的國際展會上約一半以上的展商來自海外,約四分之一觀眾來自海外。在鞏固本土核心業務的同時,德國展覽業也積極探索國際化之路。目前德國海外辦展收入占貿易展覽業總收入的15%。德聯邦經濟部與德國展覽業協會每年制定一個“海外參展計劃”,促進德國企業赴海外參展。德經濟部每年的預算中包含一定金額的“海外參展項目”補貼。此外,德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展覽活動,可獲最高不超過參展費用50%的資助,采取事后報銷方式,具體由各聯邦州執行。
發展經驗
除依靠悠久的展會傳統和一流的展館基礎設施,德國在舉辦展會方面有獨到的運營理念和創新精神。發展經驗可以歸為以下四點:
(一)各級政府積極支持
德國展覽業在市場準入方面完全開放,沒有任何法律限制。以市場為主導,德國政府為展覽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框架條件:
一是通過德國展覽業協會開展宏觀調控,制定行業規章和相應評估指標,組織專業人才教育培訓,并支持中小企業到海外參展;
二是地方政府投資建設展覽場館以及配套設施,并將展館的經營權以長期租賃或委托經營的形式交由大型展覽公司,政府不直接參與展館的日常運作;
三是地方政府一般擔任當地展覽公司控股股東,但并不參與公司具體決策,僅通過監事會進行必要監督;
四是各級政府積極配合展會的市場營銷和宣傳,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曾連續三年參加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和通信博覽會(Cebit)開幕式,以提升展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展覽公司獨立運營
德國展覽公司是展覽業的直接參與者和實施者,不僅在市場化原則下經營和管理相應展館,還直接承擔各類展會的組織工作,包括市場分析、營銷推廣、會議承辦等。
德國展覽公司(Deutsche Messe)作為德國最大的展覽公司,由下薩州州政府和漢諾威市政府分別控股49.8%。該公司既是漢諾威展覽中心的擁有者,也是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等大型展會的舉辦者。
(三)行業協會密切配合
德國所有的展覽公司和行業協會均是德國展覽業協會會員。行業協會提供最新動態,對展會計劃提出建議并協助開拓營銷渠道。展覽公司則負責具體組織工作,完善展會配套設施和服務。
此外,一些行業協會本身也是展會主辦方,例如法蘭克福國際乘用車展(IAA)的主辦方就是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法蘭克福展會公司是承辦單位。
(四)展會主題與時俱進
德國展覽業注重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趨勢,及時調整和創新展會主題,確保展會經濟的長久活力。
例如,二戰后德國展會大多以機械、汽車、消費品等為主;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產業的興起,Cebit成為德國展會的頭號品牌;近年來德國一批新興的房地產、生物、新能源等會展品牌逐漸崛起,如奧格斯堡國際能源展等。
2018年11月28日,德國展覽公司宣布,自2019年起停辦Cebit,其中與工業相關的展覽內容將整合到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針對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將舉辦規模較小的展覽,這也體現了德國展覽業和展覽公司理性、務實的辦展理念。
小編的話
德國展覽業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沉淀,始終保持世界展覽業強國的地位,最重要的成功經驗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政府、企業、行業協會都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共同促進行業發展,這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我國的展覽業起步較晚,但潛力巨大。去年在上海成功舉辦的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就吸引了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17家境外企業參展,40多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創造了多項國際博覽會紀錄。
進博會是中國展覽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向全球展示一個更加開放和自信的中國,貢獻推動全球貿易與合作的中國方案,相信中國的展覽業將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