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疫情下會展業需審慎思考的若干問題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會展與品牌傳播研究所副所長 張曉明
編者按
持續的肺炎疫情給多種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制約因素與消極效應,會展人同樣身處煎熬。如何有效擺脫困境,是所有會展人需共同攜手正視現實而積極爭取。在這樣的氛圍中,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值得我們作出嚴肅探討,在深刻認識基礎上尋求對策。“或許在困難中更能清晰認識自己,盡管前方仍然充滿荊棘,但我們可以選擇努力從上方迅速跨過。”
肺炎疫情已持續了N天,諸多從業人員都在熱切等待拐點的出現,然而盡管各地抗擊疫情的規章與舉措都相對到位,但至今疫情形勢仍不明朗。那么多媒體和名人,開始預見或考慮各行業發展動向及后果。會展人在平常經歷了那么多輝煌的場景,而此時經受疫情對行業的嚴重沖擊,心中不是滋味。然而,這就是事實,我們要認真分析和判斷,積極思考與應對。
前幾天,我持續不輟筆,以每天一文的節奏努力地和業界述說著對當前會展界的理解。這幾日,我則開始與一線會展高層深入溝通,以便更多了解相對真實而嚴峻的行業現狀。盡管我未必能對諸多會展企業提出特別接地氣的解決辦法,但這并不妨礙梳理需要認真面對的若干問題。畢竟,它們將明顯地在后續發展中不斷出現,很值得在此進行列舉以作善意警醒。
問題1
資金鏈斷裂風險短時間內急速增加
廣交會展館暫停一切展會活動傳遞了疫情相對嚴重的風向標。一方面,展會不得已取消與延期造成的損失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公司業務量明顯萎縮,使投入與產出嚴重不匹配。另一方面,昂貴的人工成本等卻不會因疫情肆虐而停止。這種對沖將嚴重制約企業的現金流,不可能呈現往日的順暢。會展業多為中小微企業,資金實力一般,可支配資金相對拮據,銀行貸款困難重重。疫情的多日不明朗有可能拖垮企業,小微企業易直接出局。
措施:“活下去”有必要,企業高層要有明確預判,盡早各顯神通籌措充足資金以應對暫時的僵局,力爭在不明顯裁員的情況下繼續存活。
問題2
會展國際化行為在上半年舉步維艱
WHO的定性盡管不是最嚴厲的“疫區國”概念,但其并不能保證各國不按“疫區國”待遇面對與中國的貿易行為,至少將對中國及相關貿易行為采取一定程度觀望甚至排斥。這種思維與動態必將對中國會展企業外展等產生實質性影響。近觀當下,世界上主要國家紛紛出臺相關規章對疫情加以應對,禁飛、指定酒店入住等都會對中國會展業發展形成直接限制。提前支出展位費與人員在當下的沒法成行等因素,都將大大降低公司經濟效益??梢灶A見,后續的產品出口與國內主要會展城市的國際會議數將會有所縮減。
措施:外界環境的制約在所難免。企業要及時轉變思維,想方設法彌補損失,簡單的抱怨、無休止的指責、過于理想化的期待都無濟于事。
問題3
復蘇時間的無法預期形成工作困境
2-3月份展會取消或者延期是常態,4-5月份展會活動未能順利舉辦估計也會成行,這樣的看法將對行業復蘇時間的判斷造成困難。在近四個月的時間內,盡管不少公司采取了不少網絡化與數字化措施讓公司處于70%左右的開工狀態,但線下策劃與項目籌措的相對空白卻是數字化很難填補的遺憾。在這樣的階段一方面讓員工有大量閑暇時間,另一層面上又沒法將時間與精力用在刀刃上,這就對全年會展項目的統籌及單個項目的順利開展帶來很大的難度,形成階段性工作困境。招展招商迎來難以預料的挑戰。
措施:市場復蘇需要時間,形象重塑也需要時間。做更長期的精心準備更有意義。在改變方面思考越成熟,活下去越有可能,復蘇后發展將更精彩。
問題4
會展產業鏈上中下游之間糾紛難免
天災人禍的來臨措手不及,給行業以致命打擊。盡管這樣的疫情誰都不愿經歷,但上中下游之間各類會展企業之間及其它們與其他配套企業之間難免會出現大量的經濟糾紛。盡管這樣的糾紛雙方都能夠理解,但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失特別是高額的經濟支出會使得雙方暫時脫離往日的和諧。真金白銀般的經濟摩擦對雙方的持續合作形成沖擊,對雙方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預料之外的影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對良好的會展生態帶來負面效應。在中國的眼下,有時企業的資金壓力比合作伙伴間的合作更為讓人煎熬。
措施:競合是時代的發展特征,你死我活的競爭態勢已經過去。在糾紛中坦誠面對,相互協商,在共同戰勝疫情中一起前行值得提倡。
問題5
下半年展會井噴實施環節困難重重
無論從經濟效益角度還是業務的順利開展,多數人認為下半年會展活動將進入明顯的井噴階段?,F實的發展未必能如理想那樣完美。必須明確的是,井噴式增長需要以基礎場館為基礎,不可能奢望場館超負荷運轉,不可能想象活動更多在室外進行。場館的運營具備自身的規律,布展撤展的時間不可能無限制縮短,人員安全及其展會效果必須得到足夠的保證。過分強調展會全部在年內開展帶來的后果與企業形象的精心打造存在一定的矛盾,對展會項目的精度難免造成一些不必要損失。
措施:企業要保留優勢項目,敢于舍棄個別展覽活動。二三線場館可盡早營銷,大小新舊場館多注重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更多產生競合效應。
問題6
政策扶持與資金貼補預期很難滿足
基于當年非典的具體運作經驗,諸多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相對期待特定疫情之后的財政、稅收貼補政策與相應減免資金,會展業也抱有同樣的期待。剛剛出臺的“蘇十條”給后續政府作為提供了基礎樣本。然而,疫情遠遠超乎事先之嚴重,復蘇階段僧多粥少的分配特征必然使得很多企業不可能滿足事先預期,先期的資金不足將會在后期運作中捉襟見肘。資金的有限性也會導致不少相關企業未能順利得到“關照”。更何況資金的發放有時間問題,即便能有所體現,能否有效改變企業困境沒法有定論。
措施:務必建立以自身籌措資金為主的改善方案,積極主動地創建并形成“有貼補可適當緩解,沒貼補也不至于慘淡離開”的主動局面。
其實,類似問題真的很多,以上也未必就是當下最棘手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要深刻意識到問題的嚴峻性,充分感知它們對會展業發展的巨大沖擊,做到心中有數,遇事不慌。表達類似觀點,也并非對產業無信心。我們只有作長期作戰的艱苦準備,才能更堅挺地隨著產業重新復蘇而取得長足發展。“有名人說過,大自然把人們困在海岸黑暗之中,迫使人們永遠向往光明。疫情當前,我們務必對前景有清晰認知并大膽作為”。
期待中國會展業在經歷疫情之后能早日擺脫困境,期待會展人繼續精進,再創輝煌!
信息來源:明說生態會展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