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和新場景,后疫情時代展館的創新服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強調,要“創新招商引資、展會服務模式,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3月21日,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關于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并在全國率先提出會展、演藝等公共和經營場所恢復開放。杭州國際博覽中心作為第六代展館的倡導者和“實踐基地”,能隨城市率先啟動,固然是“后疫情時期”的機遇。但面對疫情中受沖擊的會展業,面對未來線上線下活動并行的必然,作為展館運營者,我們必須要突圍兩個問題:安全和服務新場景。
“新安全”問題是展館的一道必答題
經此一疫,大眾對安全、健康、衛生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大大加深。疫情期間養成的一些防疫和衛生習慣極有可能延續,展館在配合會展活動時或有需要新增服務的可能。如安保工作的重點不僅是保持人群秩序應對突發狀況,還需要延續檢測參會參展人員的健康情況。對空氣質量關注度的提升轉換為對物業空調、新風系統的關注,如中央空調“坐冷板凳”的境遇已非首次。早在2003年非典時,因為擔心病毒交叉感染,各大空間的中央空調就飽受質疑。這也成為本次疫情的防范重點。
還有就是分餐制,這是疫情之后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訴求,也是改變傳統就餐習慣的一個契機。杭博酒店和展館餐飲將會在原來的相關管理規定中,全面推行分餐制,以服務過國家主場外交活動的經驗和“城市會客廳”擔當,倡導文明的餐飲習慣,保障餐飲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以此用為酒店、展館復工復產、防控疫情的得力措施。
由此可見,展館相關健康智能設備的升級、有效化和常態化的公共安全防控應急處理及風險預案也會成為未來展館擁有強健體魄的一種趨勢。
展館要直面和線上會展的“競爭與合作”
線上會展與線下會展的爭論在行業已經熱議多年,本次疫情期間證實了過往行業的種種爭論。線上會展明顯存在“兩面性”,一方面它確實是彌補了傳統會展的短板,如傳統會展缺少的時效性、傳播速度、覆蓋范圍、操作費用、環保程度等。比如由巔峰智業、旅豆學堂共同發起的“文旅振興,你我同行——文旅消費振興公益直播巔峰大會”,以線上研討形式面對全國從業者12小時不間斷在線直播,首日在線觀看規模超越70萬人次。小米新品線上發布會在7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情況下,總曝光超過4500萬,僅“小米10”一個話題就收獲了12.6億的閱讀量。由此可見,線上發布會既可以滿足品牌信息的傳遞與業內發聲,又可以彌補傳統線下會展“一次性”的不足,并且籌備時間、場務費用、嘉賓邀請等方面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企業節省的資金不論是加大廣告投放還是以讓利形式回饋消費者,都會鞏固企業品牌建設。線上展會綠色、快速、精準、高效的優勢是傳統線下會展不可比擬的。
但另一方面線上會展也暴露了傳統會展無法被取代的真實感、存在感和體驗感。比如有機構集中網上展覽資源,讓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云逛展”, 但筆者發現線上展覽的觀展熱度似乎遠遠不及線下,是什么阻擋了觀展熱情?源于部分展覽現場體驗的真實性是無法被復制的。線上展覽受到觀展設備、展示程序、網絡環境等因素影響,操作不便捷、畫面不清晰、切換不流暢等客觀原因及觀展過程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同一性質產品間的照貓畫虎都會讓觀展體驗大打折扣,同時線上觀展同行間的交流被阻斷,相應也會減少觀眾一部分興趣。由此,線上會展是有優于傳統會展的諸多方面,但在會展活動類型適配上缺少全面性、在活動效果缺少真實體驗性、在品牌塑造上更是存在極大的風險性。
目前來看,今后會展產業的發展方向筆者更傾向于OMO(Online-Merge-Offline)的發展模式,即打造線上-移動-線下三位一體的會展體系,向完整的產業閉環邁進。
線上新場景,會展場館準備好了嗎?
對于會展場館而言,面對“線上”的沖擊和“線下”的新需求,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做好以下兩方面的準備:
一方面,從客戶的線上消費習慣出發,充分考慮客戶未來線上需求的延續,比如線上看場地、電子合同簽訂這些基礎需求應成為展館標配,目前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已經推出“AI看館”實現在線看場地, “云上看館”實現線上個性化制定場地方案。
另外一方面,從應對線上會展的挑戰出發,展館不僅要穩定線下流量池,還要考慮如何進入線上渠道激發雙線價值。在線直播再一次掀起的高潮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救命稻草”,但目前市場上適合專業會展活動的高標準直播室基本為零,進行線上化操作的專業設備也極少。對于演講者而言,他們目前使用場地、音響、顯示等設備均不能滿足其專業活動需求。而對于觀眾而言,線上會展的視聽體驗幾乎是支撐活動流量的決定性因素。觀眾很大程度上會因視覺感受、聽覺體驗等方面的原因降低對一個品牌的好感度。目前,杭博牽頭策劃的“直播間”演播基地,將資源整合,關注內容輸出者,特別是培訓、行業會議這方面的需求,讓“主播”在高品質的設施設備環境中,輕松“拎包上臺”,呈現高效專業的直播品質。
創新是接下來會展服務的一個重音,思定有所破,謀定有所為。展館亦應跟隨創新的主節奏,開啟后疫情展館創新升級的新時代。
信息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