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博物館、美術館看完大展走出來,我都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后來發現不僅是來自藝術的震撼,也來自館內昏暗的打光。”市民劉露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吐槽文博場館的打光問題,產生共鳴。動線昏暗、文字模糊、展品反光……隨著文博熱潮興起,越來越多的觀眾對文博場館的展廳環境和陳設有了更高要求,不少觀眾希望展廳光線更自然。
不過記者走訪也發現,不同觀眾觀展需求和感受不盡相同,這考驗文博場館策展陳列的智慧。
劉露對不久前上海剛剛結束的一場熱門畫展印象深刻。展廳最后部分集中了此次展覽最重要的作品,陳列相當有儀式感:這些作品疏朗地環掛在展廳里,光線打在這幾件作品上,展廳其余部分幾近黑暗,“進門就差點絆倒了”。等到下午4時左右從展廳出來,“迎面的陽光閃得我頭腦嗡嗡作響”。
因博物館、美術館展廳里昏暗光線帶來的不適感不只室內外強烈對比。“本來展廳內光線就暗,文案與背景用色還非常接近,看場展覽太‘費眼’了。”市民陳先生記得曾在一家大型美術館觀看展覽,“背景墻是暗紅色的,文字是粉紅色的”。在和朋友交流時他被告知這樣的顏色搭配不算“離譜”,“有的展覽背景是淺棕色,文字偏淡黃,加上昏黃的燈光,不湊近了幾乎就看不見”。
而一些展品的反光問題直接影響觀感。不久前的一場大型畫展上,市民黃煌在拿手機拍攝一幅風景畫時,驚訝地發現畫面上空出現“三個太陽”,定睛一看原來是對著展品的燈。他搜索后發現,社交媒體上與他有相同狀況的觀眾不少,一些曬出的照片中,反光甚至直接導致展品部分區域看不清楚。
文博場館的光線為何普遍偏暗?據業內人士介紹,這樣的光線首先是為保護文物和展品,特別是絲織品、書籍、字畫等在強光照射下容易老化。此外,展廳與展品光線的對比更能突出重點,讓展品更清晰。如今一些展覽光線設計也會配合主題來營造氛圍。
“很多海外文博場館會引入自然光線或在展廳模擬自然光,對觀眾眼睛更友好。”劉露在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等地參觀時,那里都有接近自然光的展陳空間。
上海的文博場館也越來越重視觀眾對光線的感受。上博東館每個樓層都設有落地玻璃、平臺或戶外區域,部分展廳還引入自然光線。此前已試運行的中國古代雕塑館在不妨礙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適當調亮光線,使其接近自然光,既符合這些展品原來的陳設環境,也能更清晰地體現文物材質。浦東美術館此前舉辦的“曾梵志:過往與此刻”,運用了相對自然的光線,部分展廳還有自然光引入,展品與戶外風景相映。
“展覽的光線需要平衡各種不同需求。”有業內人士說,針對研究和觀賞,光線有細節差別;而同樣的光線1.8米以上的觀眾和孩子感受也不盡相同,甚至肉眼觀看和拿手機拍攝效果也不一樣。不少觀眾走進文博場館,還是習慣性地認為“湊得越近越好”,但對于一些體量巨大的展品,保持一定距離欣賞反而更合適。正在浦東美術館舉辦的“光輝時代:普拉多博物館中的西班牙往事”展上,有多幅尺寸巨大的油畫展出。記者在現場看到,《穿獵裝的費利佩四世》畫幅非常高大,近距離觀賞不僅畫面頂部視覺畸變,邊緣還會出現反光,在距離畫面三米左右處觀賞便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觀眾吳女士希望策展人、展館方在展覽開放前能以觀眾的視角走一遍,建議在新手觀眾普遍較多的情況下,嘗試在展館地上標記“最佳觀賞位”,引導觀眾更好地欣賞展品。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