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圓桌
洪 濤 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會長、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現代經濟管理研究院首席專家
張 瓊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
李 俊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
(排名不分先后)
記者:疫情對我國會展業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洪濤:中國是一個展會大國。據統計,2019年中國在專業展覽展館舉辦的展會約6000場,展覽總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展會舉辦規模和可供展覽面積均居世界首位,其中農產品展會呈現規模擴大的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對展覽業的沖擊很大。由于減少聚集性活動,許多展覽被迫停辦或者緩辦,展覽業也是受影響較大的行業。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國際會展也取消或者延遲。
但是疫情對會展業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即促進傳統展會加快數字化轉型。如果不加快數字化轉型,展會將舉步維艱,特別對于當前我國總體展會數量過多、面積過大、利用率不高的情況下,更應加快數字化轉型。
張瓊: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動經濟增長、促進開放合作、增加社會就業、推動城市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受疫情影響,以人流、物流聚集為主要特征的會展業遭受重大沖擊,損失嚴重。
據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聯合UFI中國俱樂部調查統計,UFI61家主辦會員在2-3月延遲或取消的55場展會凈面積總數達290.985萬平方米,27家UFI場館會員共延遲或取消了158場展會。據相關行業調查統計,今年2-4月受疫情影響的境內展覽近3500場,面積5000萬平方米,損失產值預計在2000億元以上。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廣交會、京交會近期也陸續官宣在網上舉辦或延期舉辦。
李俊:本次疫情呈現出突發性、全國性、國際性擴散特點。雖然暴發時間不長,但對會展業的整個產業鏈造成了全方位的沖擊。會展產業因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反應往往比其他經濟活動更為快速。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境外展會的損失也日趨嚴重。歐美、日韓等國家近期接連發布展會延期或取消的通知,其中不乏全球各類重要展會、知名展會。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歐美展覽業的損失也在數百億美元以上。屆時,即使國內展會有意恢復正常,世界其他地區的疫情也將會嚴重影響國際客商的參與度。
如果疫情到5、6月依然未能好轉,會展行業遭受的打擊將更嚴重,首當其沖的是會展企業的損失,尤其是中小會展企業將面臨生存之憂。我國展覽業的市場主體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展覽類型和內容相對集中,停止一切會展活動意味著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中小型會展企業將顆粒無收。大型展覽公司由于項目類型較多,業務面分布較廣,相比中小展覽公司抗壓能力會更加強勁。但由于大型展覽公司高額的人力成本和房租辦公場地成本,長此以往也將對企業的正常運營造成嚴重影響。
記者:在商務部扶持會展業政策出臺后,各地應如何配合落地?
洪濤:2020年年初的疫情導致“封城”和限制人員流動、聚集,許多展覽企業受損嚴重。2020年4月13日,商務部發布了《關于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覽業發展新動能有關工作的通知》,包括四款13條,提出“推進展會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業態模式創新,加快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發揮展覽業在擴大對外開放、增加社會就業、拉動消費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各地也出臺了許多相應的政策,促進展覽業回暖,如北京、河南、南京、河北、廈門、深圳、四川、山東、浙江、西安、海寧出臺了支持會展企業共渡難關的政策,促進會展業發展。
雖然2020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茶業交易(春季)博覽會、廣州國際紡織品印花工業技術展覽會、第9屆成都汽車消費節暨第5屆房車生活節、2020年全國春糖會(并推出“全國糖酒會云平臺”)、國藥勵展等展會延期舉行,但也有CEE第六屆杭州國際跨境電商博覽會、2020杭州新零售微商博覽會等展會將如期舉行。
此外,多地展會也將繼續舉辦。如長沙市發布了首批包括2020湖南汽車展覽會、2020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市場交易大會、2020中國(長沙)自然公園國際博覽會、2020春季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等十大大型展覽項目。
許多展會將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促進各類網絡展會、網絡直播活動充分發展。
雖然此次疫情造成的損失無法避免,但是新出臺的各項會展鼓勵政策,如放寬金融、減費降稅、獎勵補貼等,對會展業重振也是相當利好。
張瓊:會展業各相關主體應充分發揮各自功能,同心協力,助力會展業加快恢復。各級政府、行業協會、會展企業、國家智庫科研單位等應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最大化地提升會展業重啟效率。如各地政府部門加快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行業協會積極聯絡會展相關參與方,全面了解會展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會員單位意見建議,收集整理一手材料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反饋;會展企業積極開展“自救”,加強市場維護和客戶開發,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國家智庫科研單位依托專業數據庫和專業知識,及時為會展相關方提供咨詢和培訓。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相關部委高度重視展覽業面臨的困難和復工復產情況,陸續出臺了各類扶持政策。商務部辦公廳在兩個月時間里相繼出臺了《關于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覽業發展新動能有關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優化涉外經濟技術展行政服務事項的通知》,針對會展模式創新、如何開拓國際市場、簡化審批流程等都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各地應及時出臺相關配套落地政策,指導展覽企業用足用好國家和地方出臺的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復工復產保障等各項惠企政策措施,降低疫情造成的損失。盡可能地擴大會展企業受惠面,根據具體情況精準施策,推動會展業盡快復蘇,恢復正常運轉。
李俊:縱觀全球各會展業強國,大部分都成立了國家級的會展業協會,如德國貿易展覽協會(AUMA)、意大利國際展覽組織(IIES)等,這些全國性的會展協會為各自國家的會展業快速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于會展業跨行業、跨部門的特殊性,我國至今尚未成立全國性的會展行業協會,從而導致政府和企業間的溝通缺乏有效的通道和橋梁。建議加快成立融合各部門和行業的國家級會展行業協會,負責全盤指導、協調我國各類展覽、會議和大型活動,既能深入會展企業了解最新行業發展情況,又能連接政府,代表行業發聲。
記者:為應對疫情帶來的變化,會展業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洪濤:現在進入“后疫情”期,展覽業也由傳統展覽業向數字化展覽業轉型和升級。展覽業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主要體現在:展會主體的數字化、展會客體的數字化、展會工具的數字化、展會環境控制的數字化、展會運營的數字化、展會效果評估的數字化等,從而推動展會的高質量發展。
展覽業數字化轉型,首先要有先進的展覽業理念,還要有效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如互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其次應采取各種各樣的直播方式等新展覽業態;再次應創新展覽模式,以及應用多種展覽場景;最后還要將展覽與展銷相融合,創新模式,產生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應。
張瓊: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VR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舉辦線上展覽會;加快5G全覆蓋,全力推進智慧場館建設,優化升級現有場地基礎設施,賦能主辦方拓展“線上展覽”的可能性;加速搭建線上智慧會展平臺,積極探索“互聯網+會展”的創新商業模式,由“面對面”溝通轉變成為“屏對屏”交流,以新型信息技術為驅動,培育線上線下交互的智慧會展新經濟業態,推動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經濟加速轉型。
李俊:目前,各地已有一些展會通過VR系統,實現觀展結合。從場地選擇、會場布置、會場導航、人員參與等全面線上對接。另外,“云上會展”“云平臺”也陸續投入使用,通過云會展信息化綜合平臺,可實現參展參會、觀展采購、智能化供需匹配、精準交易磋商等一站式數字服務。
會展業相關方應主動與優質互聯網技術企業、互聯網媒體、高科技信息機構等密切溝通合作,整合各方資源、互惠互利,提升效率,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信息平臺渠道,積極推進會展模式創新。
記者:線上展會有哪些優勢?企業應如何改變自身應對新形勢?
洪濤:商務部《關于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覽業發展新動能有關工作的通知》中,特別提到了“加快推進展覽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分別提出了三條:
一是積極打造線上展會新平臺。推進展會業態創新,積極引導、動員和扶持企業舉辦線上展會,充分運用5G、VR/AR、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舉辦“云展覽”,開展“云展示”“云對接”“云洽談”“云簽約”提升展示、宣傳、洽談等效果。
二是促進線上線下辦展融合發展。大力推動傳統展會項目數字化轉型,整合現有展會資源,打造網絡展會集群,鼓勵政府主辦的線下展會率先在線上開展,支持專業展會主辦機構將線下品牌展會項目開通線上展覽,探索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辦展新模式。
三是培育線上展會龍頭企業和品牌展會。支持開展跨城市、跨區域辦展合作,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先進辦展理念、運營規范、模式創新成效顯著的龍頭在線展覽企業,支持打造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線上品牌展會,有效發揮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從總體來說,我國展覽業將加快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具體來說,我國展會將呈現以下趨勢:網絡展會將成為展會的發展趨勢;展覽與展銷會將相互融合發展;網絡直播將豐富我國展會的形式;展會的國際化程度繼續提高;展會的綠色化發展趨勢,如建筑材料、天然資源、生態協同等成為特色;從展會結構來說農產品展會比例將大幅度提高。
線上展會優勢是多種多樣的:一是可以避免接觸性聚集,是后疫情期最理想的形式之一;二是可以開放性辦展會,具有自由彈性的空間;三是形式可以多樣,有利模式創新,如線上直播模式、線上對接資源;四是能夠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在現有科技條件下,可以聚集大量的人員;五是可以充分利用農民豐收節的契機,在農村舉辦開放型展會;六是有利于開展跨境貿易,促進新型全球化進程。
記者:會展企業未來應在哪些方面提升?
張瓊:首先,化危機為機遇,會展企業須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我國會展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每年都以15%-20%的速度增長,展覽項目數量逐年增多。但國內眾多會展項目和國際知名展會相比,展會的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市場化、信息化都還處在“爬坡”階段,總體水平大而不強,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會展相關企業單位應抓住這一段疫情休整期,夯實基礎,苦練內功,重視團隊建設、員工培訓、企業管理機制、運營機制等內在制度。同時加強內部建設與外部聯系,不斷學習國際會展行業協會、大型跨國會展公司的優秀經驗和運營模式,有機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加快策劃品牌會展和精品會展項目,充分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業內相關企業單位需多加溝通,發揮各自所長,報團取暖,融合發展,待疫情過后,實現彎道超車。
其次,共享展會信息,為疫情過后的重啟做好準備。
為防止疫情大規模蔓延,按照國家的防控要求,各地從2020年2月起暫停了會議和展覽活動,大部分原本上半年計劃舉辦的各類展覽、會議都紛紛延期或取消。展會延期或取消的第一要務就是和展館協調檔期。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停擺的眾多展會將直接導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出現展會井噴現象。會展業同行之間需加強交流合作、顧全大局,盡可能避免同類展會扎堆舉辦的現象。
為有效防止展會同質化競爭、兩敗俱傷的情況發生,建議會展同行之間優勢互補,精誠協作,共享展會和展館檔期信息,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來滿足疫情過后的會展重啟工作。會展企業、主辦方共享展會內容及相關信息,會議展館共享展館檔期信息。會展各方可根據展館檔期和展會內容合理安排展會時間和組展形式,如同類展會共用場館、臨時性合作辦展等。如果提前得知原有場館檔期緊張,也可考慮到其他中小城市展館舉行。當前會展業各單位應立足大局,盡最大努力保全延期的展覽、會議順利舉辦,爭取讓每個項目都能找到合適的運作方式和舉辦展館,把會展業各方的損失降到最低。
李俊:在當前疫情嚴峻的特殊時期,會展業相關方需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念、積極應對、腳踏實地、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元。雖然這次疫情將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影響,但這些現象都是暫時的,并不會破壞基礎性的經濟增長要素。我們需要對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展覽業為經濟活動提供了交流平臺,只要整個國民經濟穩中向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國會展業依然能夠恢復如初,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展覽業不僅在增長速度上明顯高于GDP的增長率,而且培育了一批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等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會。放眼未來,全體會展人應對我國會展業的重啟充滿信心。
信息來源:國際商報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