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發展階段下會展業的“扁與圓”
會展業應該是扁的還是圓的?關于會展行業的形狀,目前業界尚少有討論。然而,基于“十四五”就要來了,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對于會展行業自身的形狀結構思考的重要性逐漸顯現。
誠然,鑒于會展業是一個組合型行業,乍然一想,確實難以馬上得出結論。一方面各組合元素形式各異,涵蓋會議、展覽、獎勵旅游、節事、慶典、賽事等;同時同一元素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講座、研討會、論壇、座談會、辯論會等。另一方面,經過會展業長時間的發展,各元素之間交集不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比比皆是;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我們熟知的“展中帶會”“會中帶展”的形態了。
可是,行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于一個沒有邊線的研究對象,會展業界又怎能判斷它的物理形狀呢?物理學家可不像會展人這樣思考,相反對人類再熟悉不過的時間和空間的形狀展開深入的鉆研,還寫了一本“簡史”。既然我們要像物理學家般地思考問題,那首先應在下定義前先講“條件”。
與我國的情形類似,其實在歐美也有關于不同會展形式的橫向對比的文章,關于“展中會”和“會中展”的現象也有過不少討論,聲音主要出現在教育傳承和政治游說兩個場景。但歐美的會展從業人士對行業的區分標準,與其說是以活動形式去界定,倒不如說是通過活動的功能性質去區分。這主要是為了打破無謂的業務壁壘和方便內容的制作,畢竟一家展覽公司是從不宣稱自己不碰會議。對于會議主辦方而言,展覽也常是主營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哪種呈現形式的會展活動,不外乎以下三大功能性質:政治、商務和文娛。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我們一般討論的會展活動,其實大多是關于商務類別的會展活動。商務型會展活動,自然與經濟社會的一點一滴息息相關。
盡管我們甚少思考過會展行業的形狀,但我們做出來的作品容易透露出扁平化的特征。鑒于我們習慣從形式上去認識會展行業,而不是從性質上去解讀和創作。因此,當我們談論會展項目的時候,腦海中首先浮現三大組成部分——人的安排、空間租賃和服務購買,是一個相對扁平化的畫面。但是當我們跟歐美行業龍頭母展的策展人士交流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他們口中的會展項目的形狀不僅是圓的,而且還環環相扣。從他們的作品組合中,能夠看到服務行業產品的生產周期、企業的生命周期相關設計,甚少會把經濟社會原本一脈相連的研發生產與傳播銷售割裂的關系割裂,而是制造端與消費端兩手抓。
過去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環境允許我們專注行業的一方,畢竟哪怕在扁平化的架構下,短時間在一個戰場上做到亞洲第一或者世界二、三也不容易。盡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但我國的展覽業還行駛在發展的“慢車道”。隨著各行業的會展格局的雛形也基本浮現,不論是春、秋錯開,還是南、北避讓,抑或沖到行業前茅,僅次于母展或龍頭。根據著名國際會展咨詢機構BSG連續16年的亞洲展覽跟蹤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展覽業的年增長從兩位數的15%+的驕人成績下降至現在的約4-5%的增長。
同是會議或展覽,“會中展”和“展中會”各自的會議和展覽,在行業經濟社會中所作用的對象是不一樣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氣候環境的轉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收縮、貿易戰的影響、內需擴大的壓力、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核心技術攻堅的難題、國際產業鏈分工轉變的壓力、生產成本的上漲、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老齡化的問題逐步展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帶來的壓力,作為行業經濟發展的工具,新發展階段下會展業——整合生產資料、技術和人力資源,以及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歷史使命尤為突出。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中的生產要素充分流通,使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能在不同階段有機互動,在筆者看來,圓形的會展業將是我國新發展格局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歷史性選擇。
信息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