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在愛丁堡皇家城堡廣場上演的皇家愛丁堡軍樂節表演,總會吸引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記者近日現場觀看時感到,這臺已有60多年歷史的軍樂節表演,實際上是一臺大型節慶晚會。但是,與國內的各類節慶晚會花大錢請明星追求排場、舞美制作奢華浪費相比,愛丁堡軍樂節一不請明星,二沒有豪華舞美,三不是一次性的搭臺演出,四創造了顯著社會影響和可觀經濟效益,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節目拼接 晚會格局
愛丁堡軍樂節的演出地點為古老的皇家城堡廣場,從1950年創辦以來在每年的7、8月間演出三周。廣場的三面是臨時搭建的可容納10000多名觀眾的看臺,一面是作為演出背景的千年城堡。據愛丁堡節慶協會總監費斯·琳黛爾介紹,早期的軍樂節,以蘇格蘭皇家軍樂隊的行進式表演為主,由于軍樂隊表演的都是銅管樂和鼓樂,樣式比較單調,因此,在舉辦過程中節目構思不斷加入其它元素,目前已形成了融軍樂、風笛、歌、舞、雜技、管弦樂和焰火等為一體的多樣化表演格局。記者在今年的軍樂節看到,全場表演由段落性節目拼接,前后有蘇格蘭風笛樂隊和軍樂隊開幕和壓陣,中間則請來了韓國、新西蘭、墨西哥、蒙古等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與樂器方陣表演,由于不用情節、角色串聯,是一臺典型的大型節慶文藝晚會。
狂歡氣氛 效益顯著
愛丁堡軍樂節每年邀請不同國家的團隊,經派出導演編排節目后參加演出,至今已有50個國家的4萬多名文藝工作者出演,中國的軍樂、京劇、歌舞、武術等文藝團體也多次在軍樂節上亮相。演出時,主持人根據節目內容不斷營造世界和平與友誼聚會的氣氛,高潮迭起的現場掀起的狂歡氛圍和諧而又熱烈。雖然是節慶晚會,而且演員多達千人,但廣場上沒有搭建舞美設施,只有城堡上的燈光根據內容襯托出絢麗場景。據費斯·琳黛爾介紹,軍樂節的門票為70至180英鎊,每年約有22萬購票觀眾,通過出售轉播權在全球每年擁有1億左右電視觀眾;軍樂節是非盈利機構,每年從產生的票房利潤和附加產品、廣告等收入中,提取100余萬英鎊捐贈給慈善機構;每年還為蘇格蘭實現的經濟創收超過1億英鎊。此外,軍樂節還積極實施“創意輸出”,近年分別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合作舉行了表演。
相互對比 一目了然
與愛丁堡軍樂節相比,國內的節慶晚會大多借助高價邀請明星唱主角來奪人眼球,而愛丁堡軍樂節邀請的外國團隊只有演出補貼,以各國民族特色吸引觀眾;國內的文藝晚會雖然投入了巨額資金籌辦,卻均以一次性演出成了響聲巨大、轉瞬熄滅的“炮仗文化”,愛丁堡軍樂節每年的同一臺晚會持續上演三周,每晚演出一兩場,已經形成著名國際文化品牌;國內晚會都要耗費大量經費制作舞美,結束后棄之不用,形成極大浪費,愛丁堡軍樂節只有燈光要重新設計、看臺需搭建,但是,燈光器材和鋁合金看臺器材每年可以重復使用;國內的晚會雖為節慶而設,但大多由政府埋單,只是送票看熱鬧,缺少運營收入,而愛丁堡軍樂節用自身積累和品牌吸附的資金運營,形成了持續盈利的文化產業運營模式。
借鑒經驗 辦出品牌
多年來,國內舉辦的節慶晚會節目不乏精彩創意,也涌現了一批優秀創制人才。但是,大量晚會互相攀比規模,公費請角奢華制作,不但削弱了藝術創作的表現力,還造成了浪費嚴重、虛假繁榮的“泡沫效應”,因此,觀眾意見很大。事實上,不僅是節慶晚會,各地的劇目生產,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的浪費現象。從愛丁堡軍樂節的運營經驗來看,如果能從制度上貫徹勤儉節約的精神,讓藝術家充分釋放創意能量,完善成本核算、自我造血的管理機制,就能提高文化產業的科學運營能力。顯然,節慶晚會不是不能舉辦,而是在減少數量、控制規模中如何辦出既受觀眾歡迎、又能良性循環持續增益的品牌產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