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廣州迎來第12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本次展覽面積超118萬平方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在此尋找心儀的“中國制造”。這是每年兩度的中國對外貿易的盛會,也是中國企業在鎂光燈下的集中“審視”。從建材到家用電器,從通信產品到農用器械,在廣交會參展商的展臺中,可以一窺在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下,中國企業的主動作為和轉型升級之效。
品牌向上:創新構建核心動能
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今年上半年,華為公司銷售收入超過3200億元,同比增15%。而這,發生在電信、手機行業面臨諸多挑戰的前提下。縱觀世界各國,著名品牌均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這種能力背后則有賴“核心能力”支撐——中國創新、中國質量和中國服務的不斷突破。
品牌、技術、創新成了國內參展商口中的高頻詞;而在展位上,全息透明投影、定制化智能家居、VR游戲體驗……創新亮點令人應接不暇,處處體現中國企業創新的活力和欲望。這幾年,中國出口的商品從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逐漸轉向技術密集型的工業或者裝備制造業。以前中國的家電靠便宜搶市場,現在的中國家電創新已經領先全球。(來源:新華網)
知識產權保護向前:制度筑牢創新根基
創新背后,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日益增長。“保護創新,是現代化國家法律制度的一個重要目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吳漢東在廣交會的論壇上表示,創新是大戰略,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創新發展的剛需。
今年春季的第123屆廣交會中,共有533家企業因知識產權被訴,其中269家企業最終被認定為侵權。近年來,許多“山寨”產品被掃地出門,有的侵權企業甚至被逐出廣交會,保護了企業的創新動力。
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機制正在不斷完善,先后成立了3家知識產權法院和10多家知識產權法庭,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均是保護知識產權的重大舉措。產權保護沒有國內、國外之分,過去十年間中國使用外國技術支付的專利授權和使用費增長4倍,2017年排名全球第四,為中國推進國際合作筑牢根基。
我們要形成一種氛圍,不是鼓勵吹專利泡沫、向財政要錢,而是保護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者,能從市場獲取經濟價值的創新者。
市場向外:多元帶來更新機遇
廣交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眾多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在此起步或騰飛,擴大了外貿“朋友圈”。
面對復雜多變的貿易形勢,企業紛紛謀求轉型升級。中國企業要實施出口和產業鏈的多元化,在全球市場進行供應和銷售。中國企業應該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份額。據廣交會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廣交會前十大采購商來源地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7個;來自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成交占廣交會出口成交總額超過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