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23日,第100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糖酒會)將在成都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國際展覽展示中心(以下簡稱西部博覽城)舉辦。素有中國食品行業“晴雨表”之稱的糖酒會,始創于1955年,是舉辦最早的大型專業展之一。作為市場和行業共同創造和培育的知名品牌展平臺,糖酒會見證了中國食品和酒類行業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成都會展業的發展和成熟。
自1987年起,今年已是糖酒會在成都舉辦的第30次。從起初在成都旅館舉辦到成都沙灣會展中心,到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再到西部博覽城,其規模將超過21萬平方米,成為歷屆規模最大的一屆。由此可以窺見,成都會展經濟發展的軌跡以及其會展業國際化影響力的提升。
1、去年實現“三突破”
2018年,是成都會展業飛躍式發展的一年,也是國際化水平快速提升的一年。除荷蘭皇家展覽集團(Jaarbeurs)、上海萬耀企龍展覽有限公司(VNU)、意大利展覽集團(IEG)相繼進駐外,法國智奧會展集團與成都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德國慕尼黑博覽集團宣布,全球最大環保展IFAT的中國子展——首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將于今年6月在中國西部博覽城舉辦,并與中國西部博覽城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隨繼,瑞士邁氏集團也到成都進行了MICE市場調研。而隨著中歐國際會展業合作圓桌會發布的《中歐會展業合作成都倡議》,決定將成都作為歐洲會展企業、機構拓展中國西部會展市場的“首要登陸城市”。
在業界看來,國際會展大鱷先后落地成都,在謀劃中國西部會展市場的同時,為成都會展業注入了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進入成都市場,是在兩年調研和準備的基礎上做出的慎重決定。”國際展覽業協會(UFI)亞太區主席、上海萬耀企龍展覽有限公司總裁仲剛表示,一方面是成都在政策上對會展業的支持,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西部城市崛起不可阻擋,而成都占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可以看出,上述國際會展大鱷們密集布局成都,看好的是成都發展會展的實力。
根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最新發布的《2017年度全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顯示,成都憑借搶眼的“國際化合作”和其他各項均衡的指標表現再度入選了2017年度“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位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
“成都已成為全國會展‘第四城’。”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認為,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將會展業發展定位于“國際會展之都”的只有成都和上海,而成都以生態圈理念推動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構建會展發展新空間,建設會展經濟新高地,構筑會展產業新生態,打造中西部會展新地標,塑造對外交往新名片,會展業發展成就有目共睹。
成都市博覽局主要負責人說,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而國際會展之都就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大會確定的建設“三城三都”戰略目標之一,是打造開放經濟高地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成都會展品質、會展規模、會展影響力持續提升,舉辦了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華商大會、第二十二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大會、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二十二屆全體大會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會展活動。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成都會展經濟保持穩中快進、健康發展的態勢,會展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三突破”。成都舉辦重大展會活動689個,其中國際性展會156個;展出面積1024.1萬平方米,首次突破千萬平方米大關;會展業總收入1090.8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參展參會人數達1.06億人次,首次突破1億人次大關。
2、“國際會展之都”贏國際贊譽
從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出發,沿成都天府大道一路往南,前行15公里,就是位于天府新區秦皇寺中央商務區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這里將是成都未來會展經濟發展的“熱土”。
在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的專場推介吸引了國內外90多家企業參加。
“隨著西部博覽城成為國際展貿平臺的中心樞紐,天府新區會展功能區的進一步發展,成都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會展業的高地指日可待。”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會長桑敬民表示,目前,上海有會展企業600多家,除了引進來辦會,上海會展企業也要走出去。今后,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將積極推動上海和成都兩地會展企業學習、交流和合作。
為什么是成都?為什么是會展?為什么是國際會展之都?對于一座擁有沖刺世界城市的千年古城——成都來說,為何要以會展業為載體推動高質量發展,厘清這三個邏輯尤為關鍵。
“選擇會展,更是成都把握時代發展機遇的一個抉擇。”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CEO湯繼強認為,會展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被譽為“觸摸世界的窗口”和“產業發展的加速器”,是聯接世界的橋梁、創新發展的引擎,可以形成跨產業、跨區域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人流。
“世界城市排名前50位中有30個為國際會展名城。國際會展名城的發展歷程表明,重大會展和賽事的影響力就是生產力、主辦權就是發展權。”成都市博覽局主要負責人如是說。
實際上,成都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相比國內沿海城市,距離歐洲、中亞更近,航空運輸和鐵路運輸都更具優勢。成都與22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17個國家獲批在蓉設立領事機構,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94個,世界500強企業落戶285家,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14條,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躋身世界機場50強,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暢通“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22座城市,完全具備建設國際會展之都的通達條件。
波蘭會展行業協會主席貝婭塔·科澤拉說,成都這幾年會展業發展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非常希望通過加強合作,進一步推動成都會展業的國際化。
意大利會展協會董事會成員皮埃特羅·皮奇內蒂說:“中國市場為意大利帶來了巨大的機會,成都這幾年會展業發展迅速,意大利也會抓住這一機會加強合作。”
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亞太區總監努爾·艾哈邁德·哈米德表示,成都這個城市非常大,發展也很快,文化歷史底蘊厚重,在這里的體驗讓人感覺很快樂。希望通過開展成都會展數據研究和人才培訓,推動成都會展業的國際化進程。
得益于國際化水平的市場主體培育和入駐、先進完備的會展基礎設施、完善高效的會展服務功能、國際頂級的展覽和會議匯集以及健全的政策法規制度,當前,成都正以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為龍頭,聯動世紀新國際會展中心,加快打造“一帶一路”會展門戶城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展之都。根據成都會展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年舉辦重大展會活動1000場,展出面積1100萬平方米,會展業總收入達1530億元,國際會展之都雛形初現。
3、“四名”行動計劃促會展能級進階
“會展功能區這個概念,是成都率先提出的。在全國其他地區,一般叫園區、綜合體或集聚區,但成都的會展功能區更多的是從功能方面來體現它的價值。”袁再青說,“這充分體現了成都市對產業功能區最新的定位,未來的產業功能區將是構建產業生態圈與創新產業鏈的重要載體,是新型城市社區。”
“從綜合體到集聚區,從功能區到生態圈,會展業的認知在不斷深化,會展業的產業背景也在變化。”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陳澤炎認為,當前,會展業的發展是要考慮如何將城市的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融合起來,要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集中點”,形成“會展+產業+功能區+投資促進”的大會展格局,建成全產業鏈和完整的生態圈。而成都已在實施這一“大會展”模式創新,無疑是走在了前頭。
“各大會展城市在政策扶持、立法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會展軟環境等方面都有大力投入,支持會展業發展。”陳澤炎說。
“成都既要做好會議的承辦,也要辦好各類展覽,做‘全能型’選手。”在成都會展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諸丹看來,相對于深圳的“展”強、杭州的“會”強,成都的會展業發展更為均衡。
據了解,打造“名展、名館、名企、名業”是成都打造國際會展之都的重要抓手,也是成都建設會展經濟產業功能區,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加快建成“一帶一路”會展門戶城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會展之都的重要載體。
不僅如此,建設國際會展之都,成都還實現了以“一站式、專業化、人性化”為內涵,以“服務企業、服務產業、服務城市”為外延的成都會展服務模式,進一步提高舉辦展會的便利性。同時,聚焦生態環境保護,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會展業低碳、環保、綠色發展,逐步推進綠色會展改革,制定《成都綠色會展標準》,出臺激勵措施,加快對綠色環保的高科技展示手段的研發、推廣、應用和引進,鼓勵引導全產業鏈共同展現成都會展業新面貌,步入新臺階。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明天,會有這樣充滿想象力的畫面:成都市民在家門口欣賞頂級科幻作品、觀看全球最具趣味性的警察和消防員大賽、切身體驗現代牙科醫學和環保技術的提升等等。而世界也可以在2019年通過更高規格、更高頻次的會展活動搭建的交流之橋,來到成都,了解成都,在成都發現共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