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進博會
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各國企業報名參展第三屆進博會的熱情不減。截至7月初,已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2000多家企業報名參展進博會,消費品、醫療和服貿等三個展區簽約面積均已超過規劃面積,汽車展區也已接近飽和,展位“一位難求”的現象再次重現。
一位難求的狀況不僅凸顯了外資企業對進博會和中國市場的信心,也表明在全球經濟復蘇艱難之際,進博會將開啟“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門,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動力。
釋放十足吸引力
據悉,第三屆進博會企業展規劃面積36萬平方米,比第二屆規劃面積增加6萬平方米,增幅達20%。目前,第三屆進博會招展工作已基本完成,本屆將有眾多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加,報名參展數量已超往屆。
其中,藥品、醫療器械、乳業、化妝品、高端消費品、檢驗檢測、汽車、工業電氣、工程機械等行業世界排名前十的知名企業大部分已簽約參展,更有數十家企業申請連簽未來三屆進博會。一些“小而美”企業為了搶占先機早早預訂了展位。不少企業將攜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進行“全球首發、中國首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向東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當前正處于中國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特殊時期,繼續舉辦進博會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作為和擔當,中國市場向世界釋放出了十足吸引力。
恰逢其時的轉型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導向型戰略實現了連續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基礎條件的改善和國際環境的改變,過去發展模式的問題和弊病日益凸顯。加速轉變發展模式早已是大勢所趨。
從世界范圍看,一個經濟強國通常是內循環的經濟占GDP的80%以上,外循環的經濟占20%以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盧進勇指出,國際經濟學界主流觀點認為,一個大國經濟依靠內需驅動才能獲得穩定長遠發展。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發展必須主要依靠國內市場。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壯大國內大循環既可以減輕對外依存度,又可以借助國內市場推動產業優化、促進科技創新,有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中國經濟存在著發展不均衡、居民收入不夠高等導致的國內需求長期不足問題,疫情沖擊再次凸顯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以擴大內需定位為戰略基點,真正把中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不僅可為中國經濟發展增加新動能,也將助力世界經濟盡快擺脫困境。”
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動力
在劉向東看來,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消費勢頭較好,隨著新業態新模式等數字經濟的啟動,下半年國內消費將總體延續復蘇態勢。這將為第三屆進博會的成功舉辦增添內在動力。
他進一步分析,當前疫情影響仍然存在,世界貿易大幅下滑,保市場保訂單是各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中國率先走出疫情困境,恢復市場需求,從而給更多國內外企業帶來持續經營下去的動力。為此,進博會如同雪中送炭,給因疫情發生而苦苦支撐的國內外企業帶來復工復產的動力。
“進博會將為企業提供獲取訂單的機會,讓企業找到市場入口,加快推進市場需求下的生產恢復,為持續經營和轉型發展提供更多支撐,進而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動力。”劉向東說。
正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劉福學在服務貿易展區展前供需對接會上所稱,高質量辦好第三屆進博會有利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對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有著積極作用,進博會不僅將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有力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鏈接,也是廣大企業化危機、育新機的絕佳平臺。
在此背景下舉辦第三屆進博會將是全球各經濟體加碼信心、共享中國機遇的最佳體現。
信息來源:中國會展 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