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會展行業的歷史,人們一般都是從1985年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興建完成開始計算的。其實,早在1980年我就把展覽辦到內地來了。”從剛下飛機的朱裕倫臉上看不出絲毫疲倦,作為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向記者談起展覽,無論是創業的艱辛、守業的艱難,還是對整個行業的分析與期望,都從淡淡的話語中流淌出來,波瀾不驚,卻自信、堅定。
展會應當體現地方優勢
在朱裕倫看來,辦展會離不開兩種優勢資源:供應商和買家。這兩種優勢資源上海、北京都有,一年涉及的展會內容可達100多個。而廣大二三線城市在商業造詣上顯然不能與北京、上海相比較。他認為,這些城市的展會應充分體現地方產業優勢,例如河南和四川是中國內地農業大省,會展優勢應放在農業上。但現在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展覽往往盲目跟風。朱裕倫認為,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搞同樣的展會,地方政府要發揮地方優勢,進行差異化競爭,辦會展切不可東施效顰。
形成展覽帶增加吸引力
“香港會展業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小覷,而廣州、深圳則產業優勢明顯,硬件條件優越。大家聯手,就能夠取長補短,獲得更好發展。”談到這里,朱裕倫顯得很興奮。他告訴記者:“香港展覽以外向型國際消費品商展為主,近300萬專業買家中有10%左右是海外買家。因此,廣州、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海外買家資源,同期舉辦與香港類似或相關的展覽,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展覽帶。這樣一來,觀眾可以在半小時車程內同期觀看多個關聯又各有特色的展覽,這將對買家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同時,朱裕倫認為,廣州、深圳要學習香港會展的“軟條件”,包括管理、服務、經營理念等。比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其中展覽面積僅為6.4萬平方米,剩下的場地做什么?做服務!他認為,廣州、深圳會展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交通管理、語言環境等方面有待提升和改善,否則有可能影響會展業的整體形象。
會展經濟的盈利模式
朱裕倫認為,會展經濟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是通過周邊土地的升值實現投資回報,因此展館一定不能設置在市中心。會展中心好比是一個盤子中央的茶杯,以此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一定范圍內的圓型面積土地,政府要在建設展館時一并征用,等會展中心做旺2年至3年后,再像切蛋糕一樣,把土地一塊塊慢慢分切出去,保賺土地升值的回報。這樣,最初建會展場館的投資不愁收不回來。除此之外,這些展館還可以建成具備綜合功能的會場,適用于音樂廳、演唱會場、球賽場,還可以搞一些購物節、花卉節、新春晚會,都會令空置場館賺錢。
談及當下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時,朱裕倫坦言,金融危機對其公司業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此,雅式公司專門制定了一個方案,即在危機中如何協助客戶度過難關。“我做展覽30年了,從1980年參與主辦只有幾十個展位的中國機床展到現在,遇到過無數的困難,但走過來了。這一路我始終有著一種使命感,就是為國家做點事,我沒有那么多新招數,關鍵在于執行力。對于中國展覽業,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