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土資源狹小,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資源更是匱乏,甚至連飲用水都是從國外進口,可以說是一個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但是新加坡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帶動旅游業振興,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經濟效益。
新加坡搞會展業的地理優勢十分明顯。在以新加坡為中心的三小時飛行距離內,生活有2.5億人口,每年僅中轉旅客就近300萬人。目前,新加坡有64家國際航空公司的航線,可直飛50個國家的154個城市。處在這樣一個樞紐位置的新加坡,非常適合搞國際性的會展。而且,新加坡的出入境十分方便,新加坡機楊更是多次被評為國際上最好的機場之一。一般旅客下飛機后,十幾分鐘內就可以拿到托運的行李。所以許多媒體都將新加坡評為最適宜舉辦國際會展的城市之一。
據中國經濟網了解,新加坡的國際展會規模和次數居亞洲第一位,居世界第5位。每年前往新加坡旅游觀光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展覽的人數比新加坡的總人口還多。足見會展對新加坡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新加坡旅游局下面專設一個展覽會議署,成立于1974年,主要職責是協助和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同時向國際上宣傳和介紹新加坡搞國際展會的優越條件,促銷在新加坡舉辦的各種展會。該展覽會議署不是管理部門,不向會展公司收取任何費用。而且展覽會議署每年都有計劃地向世界各地介紹新加坡旅游會展方面的情況,如上半年去歐洲,下半年就去美國,并且在世界各地舉辦新加坡會展經濟方面的研討會,讓世界各國都了解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優勢,充分體現了新加坡政府部門在會展經濟中的服務功能。一般來說,新加坡的會展公司都有自己的市場調研部門,他們會針對市場的需求確定各種會展項目。現在許多參展廠商都已經習慣于跟著會展走,想要開拓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一般都是先通過會展公司舉辦展覽,然后再以展覽會的形式開拓市場。展會市場就是一邊是有參展需求的廠商,一邊是有參觀愿望的人群,將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就是成功的會展公司。
在新加坡舉辦展會也不需要任何審批手續。政府有關部門的作用主要是協調和配合。而且新加坡政府在會展方面投入也很大方。因為政府每在展會基礎設施方面投入1元錢,就會產生10元錢的效益。
新加坡博覽中心就是由具政府背景的新加坡港務集團投資建立的。該博覽中心展覽面積達6萬平方米,頂棚高,無柱子阻擋,很適合舉辦大型機械展覽。這里不僅有直達地鐵站,而且還有三條高速公路相通,并附有大型停車場,另外還有可同時供一萬人用餐的各類食府,為參展者和參觀者提供商務用餐。
另一處非常有特色的展覽會場是新加坡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是80年代由11位香港商業巨子向時任總理李光耀提議建立的。該中心總面積10萬平方米,里面設有新加坡最大的無支柱會議大廳,可容納1.2萬名會議代表,中心配備了先進的翻譯、通訊以及傳播系統。每年在這里舉辦的各種會議、展覽等活動超過1200多個,許多國際高峰會議都在這里舉行。
去年新加坡剛剛開業的兩家度假休閑娛樂勝地,里面都附設大型的會議和會展中心,使新加坡的會展和旅游接待能力進一步加強。
新加坡雖然只是一個彈丸小國,但卻有數十家具一定規模的會展公司,競爭相當激烈。但是這里的競爭都是良性的,彼此很少打價格戰。如發現會展出現“撞車”現象,一般都會有一家主動放棄該項目,以免造成兩敗俱傷。
新加坡多數展會公司都是強調服務取勝,最主要的是提高展會的質量。一般認為,展會參觀者的數量并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看參觀者的質量,是不是參展商希望見到的專業人士。通常的做法是對參觀者發放調查表,以了解參觀者的基本情況,用業內人士的話說,最重要的是能讓參展商做成生意。新加坡人認為,辦展會也要創品牌,如果展會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吸引參展商來參加,就可一屆一屆地辦下去。一個展會如果只辦一次的話是肯定要賠錢的,必須創出品牌,一屆一屆辦下去,才可能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