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會展旺季,大批國際專業性大展都在此時相繼推出。目前北京擁有大型的綜合性展館,最知名的是國家會議中心、國際展覽中心和北京展覽館,這些大型會展中心為這些區域帶來了大批客源,為其酒店等領域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正在發展大旅游的北京,利用好會展中心的優越條件,撬動北京旅游經濟才是關鍵。
旅游企業瞄準展會旺季商機
當記者查詢今年北京展會信息時,看到各大會展中心4月份的展會日程幾乎排滿。其中,國家會議中心、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的展會已安排至今年11月份,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北京展覽館的展會也已安排至今年八九月份。記者留意到,這些展會涉及能源、醫藥等行業。業內人士表示,不同于會議,展覽的舉辦周期較長,包括參展招商等階段,因此許多展會提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籌劃,這也為大型會展周邊的旅游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機。
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內的國家會議中心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會議中心,其會議、展覽面積27萬平方米,展覽區的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業內人士稱,目前諸多國內頂尖的會議及展覽多會選擇國家會議中心一類的新建大型場館。記者在國家會議中心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為一個新展覽搭建舞臺,其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自春節后,關于場館的咨詢量一直很大。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海瑩曾告訴記者,目前很多行業的展會都是會議和大型展覽同時舉辦,北京的大多數會議中心缺乏同時舉辦大型會議和展覽的空間,而國家會議中心的大體量建筑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于聚集大型展會的能力,國家會議中心全年為亞奧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參展及商務客源。
正是由于這種客源的聚集性,包括洲際在內的許多酒店集團圍繞著國家會議中心布局。位于奧林匹克公園以北的北京中奧馬哥孛羅大酒店的會議設施面積有限,更不能承接展覽,但通過國家議會中心聚集客源能力,也為該酒店帶來很大的商機。
展覽業有助改善旅游客源結構
正如國家會議中心周邊的酒店一樣,北京其他會展中心周邊的旅游企業也在把握著時機。位于北京西部的北京展覽館歷史悠久,建于1954年,是北京第一座綜合性展覽館。雖然面積和設施方面稍遜于其他新建場館,但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較高的知名度,至今仍在舉辦各種展覽。雖然北京展覽館知名度高,聚集了大量商務客源,但其接待空間有限,由此為周邊的大型酒店,如西苑飯店等酒店提供了更大的商機。
除了在住宿方面的受益,部分酒店還直接與會展中心合辦活動。藍海方略會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誠告訴記者,大型展覽會的舉辦離不開酒店。他們今年將承接的一場大型展會設在北京展覽館,但是會議部分的分論壇設在北京展覽館附近的新世紀日航飯店。業內人士認為,單純依靠客房效益的星級酒店越來越少,借助會展活動增加客房等一系列收入才是關鍵。進入4月份后部分星級酒店房價和入住率有所回升,會議、會展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視。
當然,受益于大型展會的不只是酒店,還有旅游業中的其他因素。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會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可曾指出,會展業,特別是展覽業的發展,為旅游業提供了巨大的客戶群體,有效帶動旅游業各領域發展。此外,由于展覽旅游者的高端性、對價格不敏感,為旅游業帶來了更大利潤空間,對改善旅游業的客源結構,促進旅游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起到了積極作用。有關數據顯示,展覽游客的旅游花費以交通、住宿、餐飲為主,以上三項的消費比例一般會達到80%。
北京展覽業提升空間巨大
目前北京已意識到會展對旅游的重要性。根據北京“十二五”會展發展規劃,北京力爭實現會展業高于GDP增長的倍增速度發展,2015年全市會展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
不過,近年北京會議、會獎旅游迅猛發展的同時,展覽業發展相對滯后。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會議收入、展覽收入和獎勵旅游收入分別增長34.1%、27.7%和46.3%。
關于北京展覽業,有普遍說法是北京的硬件設施已經達到國際水準,特別是國家會議中心等新場館的出現,實際上,北京的硬件條件遠未達到需求。根據2011年會展經濟藍皮書《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11)》,在北京、上海、廣州和其他一些會展發達的城市,會展場館供不應求。例如,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平均利用率高達68%,略高于香港展覽場館60%的平均利用率,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35%的平均利用率。劉大可指出,北京要在會展,特別是展覽行業領先于上海、廣州,首先要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
據了解,目前北京的展覽場館偏少偏小,設施陳舊。幾個大的會展中心均位于繁華市區,周圍的配套接待功能很不完善。以國家會議中心為例,雖然周邊酒店設施眾多,但缺少高端餐飲、購物品牌。業內人士指出,不少場館綜合性差,功能單一,分散式的社會化服務加大了會展組織工作的難度,也給參會參展者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北京東部城區一些大型展會的舉辦甚至會為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壓力,因此,北京需要解決交通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雖然不少酒店開始承接大型展會的會議環節,但實際上并不具備接待大型會展和專業化會議的能力,致使大量的會展市場客源得不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
此外,全國范圍內承接的展會質量方面有待提升。藍皮書強調,從展覽收入、展覽發揮的帶動效應看,我國與展覽強國還有相當差距。我國的展覽項目絕大多數是中小項目,國際化程度不高,品牌項目仍然較少。根據近五年的統計數據,以上海為例,境外參展商平均比慕尼黑和法蘭克福少一半左右,境外觀眾減少近八成,這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會展業發展的差距。業內人士曾指出,北京舉辦的展會數量雖然很多,但除了幾個知名的品牌展會,其他多數都是低收入展會,展位費打折嚴重。如果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展覽業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勢必要提升展會的綜合品質,提高展覽旅游者的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