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會議大使”?簡言之,即為一個城市招攬會議的專業人士。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已有“會議大使”制度,他們為各國爭來了大量高層次、大規模的國際會議。“會議大使”一般由城市旅游會議局遴選,牽手該城市突出領域的代表或隸屬于國際協會的代表。
上海首個實踐“會議大使”
全國范圍(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看,實施“會議大使”制度的城市有三個:上海、杭州、北京。2006年,上海市旅游局在大陸首次實施“上海會議大使”聘任工作。2006年首批聘任7人。截至目前已累計任命了98位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擔任“上海會議大使”。
上海市旅游局國際旅游促進處副處長、上海旅游會展推廣中心主任陳平說,“會議大使”是一項無償工作,“他們更多的時候是靠自己的熱情與責任感去競會、爭會,去推薦上海。”
同為“上海會議大使”的華山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主任陳世益和復旦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葉定偉表示,引進國際會議的同時也是推廣自己的過程。“我們需要被國外同行了解,需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學科的發展水平,我們的專業程度。”
得益于“會議大使”的推動,近年來上海國際會議的數量不斷增加。根據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ICCA)發布的數據,2013年上海舉辦國際協會會議72個,世界排名第29位,與2012年相比上升了6位。2013年在上海召開的國際會議有600多個,若嚴格按照ICCA的標準統計,應該是72個。
一般來說,規模大的行業協會都有自己的年會周期,一年或者兩年舉辦一屆,協會對于申辦國也有很高評選標準,一些學科領域的年會甚至從未在發展中國家召開過。某些會議的申辦流程、申辦手續之繁瑣復雜,真不亞于申辦奧運會。
什么人能做“會議大使”
爭取更多的國際性會議來上海舉辦,將上海打造成新興的會議旅游目的地,是上海設立“會議大使”的初衷。
眾多國際會議是散落在各個行業之中的,“如何將它們吸引到上海,是一項綜合性很強又很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資源。”
陳平介紹,這些國際協會的年會很多都遵循會址巡回原則,申辦流程與申奧差不多。
有些學科領域的國際協會歷史悠久,每年或隔幾年就會舉辦年會,但從未在中國召開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可能從未申請過。
國際會議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意味著什么?除了營銷城市、展示城市魅力之外,更實惠的好處在于可以促進城市的發展。據統計,全球每年召開大大小小的國際會議超過16萬次,產值高達2800億美元,尤其是一些高層次、大規模的國際會議,對經濟社會的帶動效應更為顯著。這也是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目光投向國際會議,爭相成為國際會議主辦地的動力所在。而“會議大使”,作為一個為城市招攬會議的專業人士,也逐漸進入國內城市管理者的視野。
“會議大使”不限國籍、地域、年齡和性別,但要成為上海的“會議大使”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各學科領域的帶頭人、領軍人物;在相關的國際、國內學術協會內擔任一定職務,并有較大影響力;具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且掌握較為豐富的國際會議資源;愿意為上海會展旅游事業的發展和城市的推介盡力;在未來2-5年內能夠把促進上海社會經濟、文化、科技、衛生等事業發展的國際會議爭取到本市召開。
“會議大使”中不乏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兩院院士。2009年,上海“會議大使”第四批次中還首次出現了外籍人士。
我國缺乏品牌會議
與城市知名度的積累一樣,國際性會議的舉辦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又很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不強求‘會議大使’一定能帶來會議,他們在適當的場合推薦上海也很重要。”陳平說。上海不僅在乎來滬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更加在乎“會議大使”發揮的作用。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在40歲前就已組織過50個國際會議,他眼中合格的“會議大使”,要么帶來一定規模的會議,要么為這個城市打造軟實力。
葉定偉認為,在醫學領域,中國自己發起的真正全球性的品牌會議還是太少。所謂的品牌會議,是要形成一個蝴蝶效應,外國專家學者不請自來,主動分享成果。
在我國,有些城市,尤其一些二三線城市為了彰顯國際化程度,用財政經費舉辦國際會議,為國外參會者埋單。
召開一個國際會議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陳平認為,一定的財政補貼是必要的,但有一個投入和產出比的問題。
陳世益說,希望國家能夠進行總體布局,對一些貨真價實的國際會議給予更多扶持,對會議場館從財政上給予一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