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扇窗口,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全球許多城市都將展覽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扶持。近年來,浦東新區重點聚焦以金融、航運、貿易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步伐,其中會展業作為重要的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顯著的乘數效應。
在7月15日召開的“浦東新區會展服務標準和智慧會展應用發布會”上,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著重介紹了浦東會展業發展現狀和未來。
亞太重要會展目的地
浦東會展業在全球會展業中處于什么地位?
對此,簡大年表示,在國家、上海市和各方支持及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浦東會展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已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會展目的地。目前浦東擁有35萬平方米的室內展館面積、10萬平方米的室外場地面積以及60余家高等級會議賓館(場所);花木會展產業集聚區、陸家嘴會展產業集聚區和世博會展產業集聚區三區融合的空間格局日趨完善;引進了國際工程建筑機械展、國際家具展、世界移動大會、亞洲消費電子展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展,培育了浦東國際汽車展、國際信息化博覽會等一批本土特色展。
2014年浦東新區展覽個數與展覽面積均創歷史新高,共舉辦展覽220次,其中國際性展覽185次,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4.27%和6.9%,分別占全市總量的28.6%和66.1%;全年展出總面積812.4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7.7%,占全市總量的71.7%。2014年浦東新區共吸引展商約12.3萬個,觀眾人數約750萬人,同比增加分別為5.6%和2.8%。
會議方面,2014年新區共舉辦會議1.5萬次,其中國際會議2068次,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3.5%和減少4.4%;與會人數約185.8萬人,境外與會人數約18.4萬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27.4%和減少5.9%。
會展業作為浦東發展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區政府始終給于高度重視,不斷優化會展環境,提高會展服務水平。
簡大年說,浦東已與出入境管理局合作,針對外國人來滬參加上海提供口岸簽證服務,簡化入境手續與時間。與海關、檢驗檢疫局合作,設立國際展品監管服務中心,針對展品提供“統一報關、統一查驗、統一”的一站式服務功能,同時給予新國際博覽中心、世博展覽館兩家展館舉辦的國際展會入境展品免于向海關提供擔保金和“門到門”查驗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2014年12月23日,上海市首個會展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在新國際博覽中心順利通過驗收,通過2年的建設,建立了一整套較為科學、完整的會展服務標準體系,內容涵蓋會展服務通用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服務提供標準等方面,較好的實現了會展服務中各環節的服務質量控制,進一步提升了浦東新區展館的會展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了浦東新區會展標準化建設,促進了浦東新區會展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浦東還積極與全球知名會展項目主辦方對接,包括世界移動大會、亞洲消費電子展等等大型展會紛紛落戶浦東,以此進一步優化了會展產業結構,提高了國際化、專業化、和品牌化水平,將會展業培育成為浦東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會展業發展必須與旅游、商業、文化融合聯動。目前,上海的3家5A旅游景點全部在浦東,明年迪士尼主題公園也將開放,同時新國際博覽中心、世博展覽館周邊也都有了較成熟的商業、旅游、文化等場所與配套服務。2014年新區商務委在旅游、會展聯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聽取企業需求,多次搭建平臺,鼓勵旅游、會展企業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未來,浦東將繼續整合資源,促進會展與旅游、商業、文化的融合聯動。
下一步,浦東將加快轉型,從原先的“逐量”到“重質”,從“單一化”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轉變,促進以展帶會,以會促展,將會議、展覽與產業發展相融合的多元化發展。
會展對社會經濟貢獻巨大
會展具有強大的產業帶動效應,不僅能給城市帶來場租費、搭建費、廣告費、運輸費等直接收入,還能創造住宿、餐飲、通信、旅游、購物、貿易等相關收入。更為重要的是,會展能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會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和催化作用。
統計數字表明,去年浦東新區共舉辦各類展覽220次,這不僅為浦東新區帶來了直接收入97.21億元,和“會展經濟”相關的各服務行業中,拉動餐飲、住宿、購物等間接收入801.95億元,其中拉動餐飲、住宿、游覽、購物和文化娛樂等相關旅游消費占展覽業直接和間接收入總量的52.5%。共吸引展商12萬,觀眾人數650萬人次,“會展經濟”對社會經濟及產業拉動效益可見一斑。
浦東會展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貢獻巨大。簡大年說,浦東新區大力發展會展業,意味著各行業可以在擴大的開放潮中,將最新的產品、技術、生產、營銷、人才等諸方面中的優質資源集聚于此,有助于增強綜合競爭力。而浦東新區具有國家級、世界級的場館設施,并且有“后世博效應”、“兩區合并”、“四個中心”建設、以及國際會展產業轉移的趨勢等契機,都為集聚各方面優質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浦東新區會展產業也一直堅持高端化、精品化,逐步培育出有浦東特色的國際一流會展產業發展路徑。
其次,會展經濟有助于中心城市增強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增強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功能。“大虹橋”作為上海的西大門,是服務長三角、向內陸輻射的中樞區域。而浦東新區內連長江,外眺太平洋,這一重要的戰略性地理位置,也決定了我們可以利用交通積聚帶動整個周邊的乃至全球的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促進上海與內陸與全球無縫對接。
各地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的支持,除了金融、保險、運輸外,會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服務內容。浦東新區第三產業已經在國民經濟收入中占了近七成,會展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制造業要生存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會展先行在西方國家已是普遍理念。因為大型和專業性會展往往是產品或技術市場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合作機構也往往會根據會展第一線的精確反應來決定相關的融資力度。
會展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刺激外貿、旅游、賓館、交通、運輸、保險、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市場景氣,從而有力推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展覽業服務配套的服務業、旅游業、廣告業、餐飲業、通信業等行業將因此受益。就新國際博覽中心而言,新博直接提供了170個工作崗位,外包提供1000余工作崗位,延伸到相關產業鏈的工作崗位高達10000余個。
會展文化直指人心
會展業的發展離不開會展文化的培育。那什么是浦東的會展文化?
簡大年說,從數據上我們看到的是規模化發展,但我們更要著眼于一種內在的影響力,一種生活方式與人文精神的滲透,這才是浦東會展業真正的魅力所在。
第一是物質文化,也是會展文化的表層部分,是會展業發展的“硬條件”。浦東目前擁有6大展館,其中新國際博覽中心是浦東最大的展館,展覽面積達30萬平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展館之一,經過多年的運行,整個展館擁有良好的設施與服務配套,從感官上無論參展商與觀眾都感受到浦東參展與觀展的美好體驗。
會展物質文化還體現在具體展會上,包括展館展臺的建筑與設計、展品的布置與包裝,以及場館的配套設施所體現的文化理念,它是吸引觀眾眼球,啟發觀眾思考的主要工具。這些屬于展會的形象包裝文化。具有好的包裝、高品質的文化內涵的展會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也更能傳承、創新會展文化。在很多浦東舉辦的展覽上特色展臺并不少見,運用各種先進環保材料與聲光電的結合,帶給觀眾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同時浦東展館周邊配套周全,為了解決新國際博覽周邊辦展期間擁堵問題,政府更是因地制宜推出了交通疏導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包括交通、讓展館周圍交通順暢便利。同時周邊酒店、商場等城市基礎設施,旅游資源建設,等等,讓浦東擁有了會展業高端發展的必要的外圍物質條件。
第二就要講到更深層次的方面就是精神文化,是會展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會展業和會展文化發展、提升的力量源泉。會展精神文化是會展人通過會展活動體現出的知識文化和觀念文化。知識文化指專業的會展知識體系,觀念文化則指會展人融和在會展業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建設“創新、開放、進步、服務、和諧”的會展精神文化更是浦東會展業的發展方向與追求。
浦東會展業的制度、形象、服務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會展精神文化的滲透。在浦東的大環境下,良好的行業習慣和道德規范等有利于培育會展行業的自覺意識,形成高度的責任感和規范意識,使得會展市場秩序化、規范化,大大減少騙展、同質化競爭、缺乏誠信等破壞會展市場的不良行徑的產生,讓浦東辦展成為一種品質保障。昨天發布的浦東智慧會展“會生活”APP應用平臺,再次體現了浦東追求國際會展最大便利化的努力,體現了一種創新、開放的服務理念,促進了浦東國際展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