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正在加力去過剩“展能”?
發布時間:2017-05-05 更新時間:2017-05-05 作者: 點擊次數:3964
2016年,中國會展行業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4月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第十二屆年會暨中國會展經濟(海口)論壇上致辭時表示,2017年,中國會展業要繼續轉型發展,就必須從會展業供給側改革當中找到現實路徑。做好會展業供給側改革,這是一篇大文章。
轉型發展須從供給側改革中找到路徑
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委員會統計,2016年,中國舉辦的展會數量為9866個,同比增長6.3%;展會面積達1.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2.5%。袁再青還透露,在展覽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會議產業、節慶產業、文化賽事、會獎旅游產業等也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績。袁再青認為,2017年,會展行業要繼續轉型發展,就必須從會展業供給側改革當中找到現實路徑。會展業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晴雨表。近年,國家已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這必然對會展業的發展產生實質性的深遠影響。袁再青強調,會展業供給側改革要有以下三方面認識:首先,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戰略性先導產業,自身的加速轉型和優化發展就是國民經濟供給側改革和優化的成果。其次,會展業作為平臺經濟產業,將對國民經濟各個相關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優化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在會展產業內部,同樣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優化。要去除會展產業的過剩產能,補齊會展產業的短板,提高會展產業優質產品的供給。
去除過剩“展能”任務迫切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在論壇上作了題為“會展業供給側改革與創新發展”的主題演講。儲祥銀談道,會展行業是一個服務行業,圍繞會展項目的運作,形成了完整的服務鏈。會展行業的服務范疇很廣,歸納起來有五方面,即會展項目策劃與運營服務、商貿服務、場館設施建設服務、商務服務和公共服務。而會展項目策劃與運營服務是整個會展產業的核心。
儲祥銀認為,會展行業的五方面服務方都是會展行業的供給方。在不同的會展活動中,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角色是不斷轉換的。比如組展商對于參展商來說是供給方,參展商對組展商來說是需求方,而參展商又是產品或者技術的供給方,與他們對應的買家是需求方。對專業買家來說,其來參展時是需求方,但其參加展覽會買回去的產品或設備要轉賣給最終消費者,最終消費者才是會展活動最后的買家。在整個會展產業鏈中,所有的服務提供者都是會展的供給方,只有消費產品的廠家或最終消費者才是會展活動的最終需求方。會展業供給側改革指的是會展產業鏈相關方,包括政府、搭建商、組展商、參展企業都是會展行業的供給方,都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儲祥銀還談道,去除過剩產能是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會展業同樣存在“展能”過剩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展覽會供給過剩。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委員會統計,去年中國舉辦的展覽達9866個,展出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展覽數量不少,但展覽質量有待提升,還存在許多低質量展覽會供給的現象。比如一些展覽題材雷同、專業化程度不高。現在很多城市都有旅游展、科博會、文博會,展覽業同質化競爭,地區產業特色不明顯的問題凸顯。另一方面是展覽場館供給過剩。據2016年的統計資料,我國現在有300多個展覽館,已建成的展館可展覽面積達1000多萬平方米,是全球展館數量最多、展覽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同時也存在展館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去年全國展覽館平均利用率僅為18%。
對于會展業供給側如何改革,儲祥銀提出了幾條建議:要加強制度建設,逐步進行標準化建設,用標準化建設對展會進行事中和事后監管,淘汰一些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展覽。要研究中國特色的品牌展會認證制度。要強調發展產業會展振興實體經濟。具體來說,是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推動會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會展資源的作用,盡可能避免對市場機制的干擾和扭曲。要注重增加高質量、高效能的會展項目供給。要改進政府會展扶持政策,重點轉向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營造利于會展全行業、全領域普惠性的發展環境。要根據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增加會展供給的有效性,全力提升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