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智博會”接連上演!展會“撞名”誰該負責?
發布時間:2018-08-27 更新時間:2018-08-27 作者: 點擊次數:3947
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昨天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記者了解發現,多家媒體均使用非官方簡稱“智博會”進行宣傳,而將于明日開幕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重慶),以及緊隨其后的第八屆全球智能經濟峰會(寧波)則直接將“智博會”定為“官方簡稱”。隨著會展業規模的擴大和展會數量的增長,各地展會“撞名”、“撞會”并不少見,但此次的三場“智博會”不僅“撞名”,還“撞時間”,不止容易讓人張冠李戴,也不利于展會品牌宣傳和培育。
三場“智博會”同臺PK!
宣傳是展會項目的重要一環,對展會的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展中國曾經報道過“山寨展會”扎堆的問題,無非就是通過相似的舉辦時間、地點、展會名稱混淆視聽,以“魚目混珠”。當然,以上所列的三場展會都是“正經展會”,甚至不乏“國家級展會”,筆者也相信,“撞名”、“撞時間”絕非主辦方本意,甚至其本身可能并未考慮到這一隱患,但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問題。
對一場展會,乃至所有產品和服務來說,“特性”總是大家追求的終極目標,無論是在產品和服務本身上下功夫,還是在宣傳、包裝等方面出新意,商家總希望人們在想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時有一個清晰而深刻、區別于其他產品的第一印象。
不同于有形產品本身形態、包裝的千變萬化,大部分展會現場都大同小異,尤其是專業性較強的貿易展,觀眾想起某場展會,最深刻的不是展會本身,而是展會現場是不是有自己心儀的展商和展品。如果不是長期“回頭客”,那么在參觀多場同類型的行業展會之后,人們對某場展會的印象最終只剩下,“哦,那場展會啊,xx家展的東西不錯”。
在這種情況下,展會的名稱和宣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展會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直觀的印象。而“撞名”,盡管只是簡稱,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眾對展會本就薄弱的記憶。更進一步說,主辦方本身也不會愿意花了大價錢的宣傳費用,結果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就用以上三場“智博會”為例,稿件中可不可以簡稱?當然可以!但是,在最重要的標題中是否可以用全稱加以區分?如果全稱太長,那么能否換個簡稱或是在“智博會”后面加上城市名予以區分?解決的辦法有很多,然而如果大家只是抱著“發篇稿就行了,管它效果如何”的想法,那么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