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除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會展業也日漸繁榮。各地會展場館建設如火如荼,如四川雅安建設熊貓會展中心,河南駐馬店建造會展中心,江西贛州國際會展中心、中蒙博覽會永久性國際會展中心等也已開工,會展經濟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
建設會展場館可為當地會展經濟發展以及一二三產業發展帶來哪些利好?在會展場館規劃建設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在建場館所在地都是經濟較為滯后、人口規模較小的二三線城市,這是否證明該類城市在釋放經濟潛能方面將迎來發展契機?
場館定位決定會展業前景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導耿松濤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會展業的發展將突破沿海外貿型城市和中心型城市選址的傳統,逐漸開啟二三線內陸城市投資發展的新局面,會展業將加速與城市發展融合的進度。
會展場館是城市發展會展業的重要載體。隨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應用,加之參展、參觀行為發生變化,會展業所覆蓋的產業鏈越來越寬、越來越長:一方面,會展業的專業細分市場將持續發展,出現許多新的、小而專的展會;另一方面,現有展會將突破原來的產業界線,不斷延伸產業鏈,加進新的關聯板塊,展會規模為之擴大,產生良好的規模經濟效益。
在耿松濤看來,會展場館本身是城市會展發展的中心平臺,承擔著城市會展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功能。場館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直接關系到城市會展業發展的水平。二三線城市由于受到發展局限,從承接大會展的方向去運營場館將能提升利用率。
“展館要承擔城市會展業發展的秩序維護者,特別是展覽主題重疊的秩序管理,展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國際展覽業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陳先進表示,二三線城市場館的建設和使用,或將有效解決一線會展城市場館供給不足的矛盾,使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的展覽項目得以繼續增長,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潛力也能得到釋放。
會展業可帶動當地經濟
“舉辦會展活動為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會展業中有個說法是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可以增加近百個就業機會。”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劉英奎表示,二三線城市要發展會展業,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動,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會展場館需要積極參與推出符合市場化運行的會展政策,來支持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城市會展行業的管理者主要指會展辦等相關的行業主管機構,這些機構應從城市的客觀條件或地位來確定城市會展業的發展方向,需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來吸引更多的會展主體。
近幾年,西安、成都、重慶和貴陽均熱衷舉辦科技類大會,各種AI、硬科技、智能制造、大數據標簽的國際性大會在上述城市辦得風生水起。以前不久落幕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為例,當地官方統計數據稱,在該博覽會的帶動下,貴州省各市(州)特別是貴陽市社會消費大幅增長。
在劉英奎看來,隨著中國產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的梯度轉移,中國會展業也將順應這樣的轉移趨勢,中西部會展業迎來發展機遇。另外,許多城市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特色不斷打造會展新項目,使中國會展業呈現國際大型展會和區域性展會,特色產業展會、專業貿易展會和大眾消費類展會并行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