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做國際會展城市研究,通過典型城市對比,發現國內外許多會展業發達或發展較快的城市大多設有政府主管部門或專業的促進機構。
新加坡、芝加哥的經驗
城市政府設立會展業管理機構,始于外國。
如城市國家新加坡,久為亞太地區著名的會展活動目的地。其1974年設立展覽會議署,后又專設會展旅游司以及國際旅游咨詢理事會,以利統籌旅游業、會展業的國際推廣事務。
再如推崇市場經濟的美國,作為北美內陸城市的芝加哥(與武漢相像,武漢曾被稱為中國的芝加哥)會展業發達。其管理機構名為都市碼頭與會展管理局(簡稱MPEA)。MPEA系伊利諾伊州創建的市政組織。其董事會成員由伊利諾伊州州長和芝加哥市長共同遴選。其職責是通過促進和運營會議、展覽與活動,以加強當地經濟。
國內城市設立會展管理機構的狀況
中國會展業自2000年以后進入“黃金十年”(劉大可觀點),“北上廣”以外的二三線城市紛紛設立會展業行政主管部門,名稱為會展辦、會展局或博覽局。
從行政體制設計看,分為四種:一是直屬市政府,如長沙市會展辦;二是與商務局合署,如海口市商務局(會展局),或是將會展辦設于商務局;三是與文旅局合署,如廈門市會議展覽事務局;四是與貿促會合署,如成都市博覽局、南京市會展辦。這些機構的人員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事業編制,但待遇參照公務員。
許多超大型城市的城區政府也有設立會展管理機構的,如上海市浦東區會展辦、武漢市漢陽區會展服務中心等。
總的看,設立會展業行政管理機構的主要是二三線城市,中西部城市積極性較高。
成都經驗可圈可點
本人認為,在中西部地區發展會展業,成都市堪稱典范。
與“北上廣漢”相比,成都是中國會展業的后發城市。“北上廣漢”之所以先發,乃因上世紀50年代就由國家投資建設了新型展館。改革開放后,成都市領導層較早領悟會展業對于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早在1987年設立商品交易辦公室,專司引進或服務“糖酒會”,還為此出臺《成都市承辦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管理規定》。實踐證明,“糖酒會”(春季)留駐成都,是成都會展業高點起步的一著“妙棋”。2003年,市政府將商品交易辦公室更名為成都市會展業發展辦公室,與市貿促會合署辦公。2010年,將會展辦更名為市博覽局,成為首個創設博覽局的副省級城市。
夯實行政管理帶動了會展業的發展進步。在支持民營資本建設大型展館與會議型酒店設施、打造會展集聚區、設立專項資金扶持發展,吸引知名項目及其主辦方落地(目前已有7家跨國公司或中外合資公司進駐,引進外資會展企業及項目數量僅次于“北上廣深”)、發展會議業承接高端國際學術或商業會議項目等方面,成都市不斷創新前行,成效斐然,被央級媒體稱為“中國會展第四城”。
為什么需要會展辦
發展會展業需要城市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這種公共服務需要整合城市資源,進而需要行政部門進行跨部門的合作。故此,設立跨部門的會展辦很有必要。
如比照國際會展城市的發展理念,即按“大會展”思路推動發展,除會議、展覽外,還應包括賽事、節慶、演藝以及會獎旅游等方面的活動。跨部門的城市管理機構更有必要。
打造會展旅游目的地,是當今中國城市發展尤其是國際化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而會展業是營銷城市的重要抓手,因此,需要有專門機構協調統籌管理與服務。
然而,在2018年行政機構的改革中,不少城市撤銷了會展辦(博覽局),理由是中央沒有對口的機構。對此,我認為不妥。
發展會展業需要會展辦這樣的行政機構。實踐證明,設立會展辦對于促進城市會展業作用明顯。成都、長沙、海口、廈門會展業的高質量發展,與會展辦(博覽局、會展局)的積極作為大有關系。值得欣慰的是,這些城市沒有跟風,而是以務實的精神保留了會展業的行政管理機構。
設立會展辦(博覽局、會展局)如同設立行政審批局、大數據服務局、招才引智局一樣,本就是行政管理創新的舉措,不應以上下對口之由而予撤銷。
在我看來,凡有必要設立又缺乏上下對口的行政機構,主事者及工作者必須要主動作為、創新作為和務實作為,方能在沒有上級對口機構引領或部署下擔起責任、做出成績。
會展辦(博覽局、會展局)就是這樣的機構。不想做事、不會做事、做不好事的干部,不合適在會展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