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規律科學發展廣交會的歷史回顧與前瞻》
“2006政府主導型展會創新發展論壇”演講內容
原商務部副部長、現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理事長張志剛
(2006年12月8日,北京)
同志們,大家早上好!十月的陽城,廣交會剛剛度過了五十華誕,走過了一百屆的風雨歷程,今天與展覽業的同行會聚在北京進行交流,非常高興,我今天講的內容分三部分:一是廣交會的歷史成就;二是廣交會的改革與發展;三是探索規律科學發展。
一、廣交會的歷史成就。
1957年春,為了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經國務院批準,第一屆廣交會在廣州舉辦,五十年來,可以說廣交會是在風雨中誕生,在坎坷中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發展和騰飛,百屆風雨的歷程,自始至終得到了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關心,全國人民的支持,海內外的客商的關愛,到現在為止,它仍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廣東省共同主辦。創造了即便在文革那樣的特殊時期,和非典突襲的歲月,都從不間斷舉辦的奇跡,廣交會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第一百屆廣交會,創造了國內參展商14000家,準確的說是14001家,合同成交額達340億美元,客商來自世界212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最高紀錄,其中參展商的數量和客商的國別、地區,已經居于世界各展會的第一。第一百屆廣交會,兩期的展覽面積達到了28萬2千平方米,在去年以來統計的各類交易會當中,居世界第二位。五十年來,累計合同成交額達5800億美元,每年兩屆的成交額,相當于我國一般貿易貨物出口總額的1/5-1/4。第四個成就是每屆近30萬的國內外貿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參展,使廣交會成為國內最大的培養外貿人才的大學校短訓班,每屆近20萬人的境外和國外的專業采購商,使廣交會成為我國一年兩度最大的外事場合。在半個月以內,來了近20萬人。溫總理在百屆慶祝大會上,高度評價廣交會的歷史性成就,贊譽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中國對外開放的縮影,中國對外開放的標志,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廣交會的歷史性成就。
二、廣交會的改革與發展。
廣交會五十年的發展史,是艱苦創業的歷史,是堅持改革的歷史,是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歷史,從1957年春,首屆廣交會舉辦到今天,廣交會適應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新形勢,在以下各個方面,實現了根本性的轉變:
1、參展企業所有制,從單一的國營企業,向多種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轉變,1957年的首屆春交會,13個交易團,全部是由原來的外貿部的13個直屬專署總公司,及各國營及公司合營的外貿公司共同組成,第一百屆交易會,參展企業是14000家,組成了五十個交易團,其中國有企業4055家,私營企業5516家,外資企業2709家,分別占全部參展企業的29%、39.7%、19%,私營企業的數量居第一,實現了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
2、、企業對性質、類別,從單一的傳統外貿公司向多種性質的企業同臺競技發展、轉變,第一百屆參展企業中,生產企業7711家,外貿企業4649家,工貿企業1590家,科研企業9家,分別占全部參展企業的55%、33%、11%和0.06%,生產企業成了出口的主角。
3、、外貿出口從壟斷經營向平等經營轉變,在外貿的初期,幾乎全部是由原來的外貿公司壟斷經營,特別是原來直屬的外貿公司,目前已經轉變為向各種性質的企業平等競爭轉變,到今年的12月11日,我國已經加入WTO五周年,今后進入WTO后過渡期,各種配額已經取消,加入WTO做出的各種承諾,也全部得到了兌現。
4、、經營的商品類別,實現了從單一的農副土特產品,手工藝制品,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第99屆廣交會,機電產品成交額達130億美元,占全部成交額340億美元的大約38%,輕紡產品的檔次顯著提高。
5、參展商覆蓋的地域,已經從主要是東南沿海擴展到全國31個省、區、市,專業采購商,已經從第一屆的19個國家和地區,擴展到一百屆來自世界的212個國家和地區,從第一屆的1223人,增加到現在的近20萬人。大家知道我們建交的國家才168個國家,也就是說,來自世界的采購商,不僅限于建交的國家,還是來自世界的一共212個國家和地區,來采購中國的商品。
6、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已經經營了五十年,一百屆,中國政府決定,將從第101屆交易會開始,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將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廣交會的改革與發展。下面我講最后一個問題。
三、探索規律,科學發展
廣交會,已經成為由政府主導、商會協辦、企業化運作的世界知名展會,展覽業是一個正在我國迅猛發展的新興產業,商品交易是典型的經濟活動,它有著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探索規律,遵循規律,推動我國現代會展業的科學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會展業科學發展的道路,是我們面臨的共同任務。
廣交會的發展歷程,應該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啟示?
1、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中國會展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美、歐、日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美、歐是現代展覽業最發達的地區,中國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以年均增長9.6%的速度,實現了27年的連續增長,成為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量居世界的第三的國家。加入WTO以后,從國際市場上壓抑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生產能力釋放的被動配額被取消,國外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和降低,使我們的對外貿易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物美價廉的中國消費品,在世界市場上,深受各國消費者的歡迎,“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經營中國商品的采購商,順應潮流,需要一個向廣交會這樣采購一次,走遍中國的經濟窗口,中國的生產和貿易企業,也需要一個出展一次,走遍世界的交易平臺。廣交會正是順應這樣的形勢,迅速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沒有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就不可能有像廣交會這樣的會展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2、政府的支持,是會展業發展寶貴的行政資源,辦展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展館就是一個公共服務的場所和平臺,在現代展覽業發祥地英國,和被稱為現代展覽王國的德國,展館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鼓勵滾動發展壯大,但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展覽公司和展覽會、交易會,則完全按市場化運作,政府出于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甚至補貼和支持他們參加國內外的展覽,市場不是萬能的,政府應當在市場失敗的地方出現。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與國外中小企業相比,我國的中小企業更顯弱小,WTO的規則是統一的,但我們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卻不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句話是德國前總理阿德那先生講的。廣交會的展館前三次擴建,都是由中央政府出資,實施配額的時期,在政府的指導下,向優勢企業傾斜,政府現在是商務部,是主管部門。主辦廣交會還制定了差別化的市場準入標準,我們展覽館的攤位分配,是向中西部地區和生產性企業、中小企業傾斜的,因為完全商業化運作的話,就是那些比較發達的企業進入比較多,因為我們還執行著國家貿易的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此外,政府還制定各種宏觀政策來支持展覽業的發展,剛才黃海同志已經講了,商務部最近一兩年,就保護知識產權和合資辦一些展會,發布了一系列政府的相關的法規。廣交會是重視執行國家貿易政策,品牌戰略,保護知識產權等政策法規的執行單位,在政府自收自支滾動發展等政策支持下,廣交會目前的展館建設,已經不需要國家投資,實現了自我滾動發展,政府的支持,是會展業發展寶貴的行政資源。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建館要遵循規律,辦展要走向市場,政府支持,決不意味著可以重復建設,浪費資源,政府支持決不意味著可以違反經濟規律,濫用公權。政府支持,必須著力于提供公共服務的產品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運用市場的力量,配置資源,作為基本的手段,更多的發揮市場的作用。目前在我國一些地方違背經濟規律,重復建設展覽場館,搞形象工程的情況,還在繼續出現,這種現象若不及時糾正,最終將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3、按規律辦事,創中國特色,沿著五化的方向前進。資料顯示,國際展覽業聯盟尤非,曾經發表報告認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展覽業是否會強勢增長,快速發展,應該具備以下五個條件:1)是基礎設施相對完備;2)是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水平以上,3)是服務業在GDP的比重超過制造業,并且過半;4)外貿的總額占GDP的總額接近或者超過100%;5)是行業協會的力量相對較強。我認為上述五個條件,基本上反映了會展經濟,在一個地區快速發展,應具備的客觀條件,也是對會展業發展規律性的總結。中國現代的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應該遵循現代服務業的規律,服務的水平如何,尤其是客戶滿意度,將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中國的現代會展業,又是世界現代會展業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也應該遵循現代會展業的規律,“它山之石,何以攻略”,借鑒和學習世界會展業的經驗,對我們正在發展中的會展業,十分必要。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和歷史文化背景,我國現代會展業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從宏觀層面看,會展的規劃、法制和監督方面的工作,都有待加強,從微觀層面看,以廣交會為例,我們在展覽面積上,已經居世界第二,某些指標還居世界的前列,但我們也只能說是世界的大展之一,還不能說是世界一流的展會,理性認識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性特征,居安思危,長存憂患意識,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現代會展業之路,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認識和選擇。
2008年,我們希望有一個結構合理,功能齊備,設施一流,綠色環保,以人為本的現代化展館,屹立在珠江之濱,我們正向這個目標前進。硬件上去了,我們深知自己的軟件還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觀念、體制、隊伍的素質方面,前路漫漫,任重道遠,我們將按照吳副總理,在一百屆廣交會期間提出的要求,走專業化、市場化、法制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道路,這不僅是她對廣交會的要求,也她對我國現代會展業發展的期盼。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創造我們中國會展業更加輝煌的明天,謝謝大家!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