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闊別8年的全國制藥機械暨南京國際制藥機械博覽會(以下簡稱藥機展)再一次移師南京國際博覽中心。來自40多個國家的近800家企業將南京國際博覽中心6六個展館擠了個水泄不通,展覽面積達8萬平方米。當地媒體在報道中稱,藥機展重返南京,是對其過去8年中會展軟硬環境提升的一次綜合檢驗和最佳褒獎。
對于很多注重會展經濟的城市來講,藥機展能否光臨,已經成為衡量當地會展舉辦和接待能力的重要標志。據介紹,由于藥機展展覽規模大、展品極具特殊性等原因,因此對于展覽場地以及道路交通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是要滿足數十米超長車輛有足夠的調度空間,其次是能夠快速分流。根據主辦方——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僅第39屆(2010年)春季藥機展展品運輸車輛就高達1040臺,如果沒有足夠規模的場地,根本無法完成車輛調度。
與其他流動性展會相比,藥機展無論是從展覽規模、品牌影響力,還是從展覽經濟的綜合拉動來說,都走在了市場的前列,以至于一些展覽理論研究者和地方政府予以高度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藥機展成功運營的市場經驗正在成為一種模式,被眾多的展覽公司借鑒和效仿。
據了解,自1991年6月10日至15日于天津國際展覽中心舉辦至今,藥機展已成功舉辦了39屆,展品涵蓋西藥、中藥、生物制藥、動物藥、保健品和部分日化品、食品生產企業所需的各種設備和藥用包裝材料。
有研究者認為,藥機展最初的成功,雖然與內需及1999年醫藥管理新政有著內在的聯系,但最終凝聚參展商的是主辦方的優質服務和展會自身的品牌影響力。這一點,在金融危機期間舉辦的展會中已經有所校驗。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在南昌舉辦的第38屆藥機展國內外參展企業達638家,觀眾近6萬人次(其中包含來自近50個國家的海外觀眾),現場簽約額超過7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制藥裝備企業來說,金融危機對制藥裝備行業的影響,遠不如2004年GMP認證后的市場萎縮。據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協會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材料顯示,受1999年GMP強制認證帶動,2001年至2004年期間,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出現了特殊的、短暫的、高速的增長。短短幾年內,全國制藥企業為通過GMP認證,投入改造資金高達1500億元。在此背景下,2004年參加第27屆(2004年春季)藥機展的企業達到951家,成交額達10億元。
然而,隨著GMP認證結束,以及5年漫長的輪換周期,中國藥機市場大幅萎縮,一些企業被迫改制、重組、合并。由此,藥機展規模也隨之受到影響,參展商、展位數量和成交額也都一度出現下滑。
3年前,記者曾在鄭州舉辦的藥機展上采訪得知,多數企業在經營最困難的時候,仍然選擇參會。用他們的話說,只要挺過這個坎兒,前面就是光明大道。因為只有在藥機展這個營銷平臺上展示,才能證明企業的品牌和實力。
雖然從媒體的報道中,記者很難找到太多關于藥機展的信息,但在業界,被譽為“巨無霸”的展覽已經滲透到了藥機行業的靈魂深處。有人說,主辦方對于媒體宣傳的低調和對客服的高度重視與創新,恰是藥機展影響力形成的基礎。
對于這一點,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協會并不否認。用該協會的話來說:“展商是我們的客戶,更是我們的朋友,彼此之間需要的是良性互動。”比如在金融危機時期,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協會采用延長報名時間,采取分次、分期支付展費的方式,減少企業參展的資金壓力。
值得欣慰的是,在金融危機中,藥機行業又迎來了第二個GMP認證的輪換年。5年前輝煌的歷史,像精彩的話劇一樣在南京上演。統計顯示,金融危機下的這屆藥機展交易額高達8億多元人民幣,僅比2004年少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