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專業展覽場館辦展數量達到290個,比上年增加67個,同比增長30.04%。
一提到會展,不能不說一個數據——1∶9。這是國際上會展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相關的社會收入為9。
從能夠在全國會展經濟中“擲地有聲”,到朝著國際會議目的地“砥礪前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杭州會展業正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
杭州,這座以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引領中國會展業先鋒的城市,正在通過越來越多的重要國際會展項目,走向世界。
杭城會展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2000年,時隔71個春秋,杭州再度舉辦西博會,迎來了會展業發展的春天。
對杭州這樣一座開放的城市而言,發展會展業不僅僅是賺個“盆滿缽滿”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以此架設對外開放的平臺,把城市品牌形象營銷出去,不斷增強城市國際影響力。
蘇適是杭州會展業發展的見證者。他在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有限公司工作了近8年,參與了西博會一系列會展節慶活動的籌備組織工作。
“無論創立舉辦西博會,還是舉辦中國國際動漫節、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都體現了杭州的大智慧。”
在他看來,如今杭州會展業已經形成了以西博會為龍頭,會展與城市緊密結合、互動發展、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會展”發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杭州會展業不僅躋身國內‘第一方陣’,而且不斷向世界‘發聲’,越來越多的老外通過杭州會展業這個產業平臺,知道杭州,熟悉杭州,愛上杭州。”
蘇適說,過去國際參展商來杭參展,主要是進行單一的作品和商品展示,沒有過多的交流與合作,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現在則不同,國際參展商更看重的是杭州的發展環境,希望通過會展平臺尋求商機,進行產業鏈的對接和落地。
“國際化水平逐年提升,這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杭州會展業發展的新特征。”蘇適舉了個例子:去年舉辦的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邀請到美國、德國、丹麥、韓國等32個國家及臺港澳地區的文創機構和企業參加,而在2011年,只有16個國家及臺港澳地區參加。短短3年時間,數量翻番。
今年重點打造“國際會議年”
杭州市會展辦會展處副處長方堅輝認為,能否打造國際知名會展目的地,關鍵在于一個城市的底蘊、實力和環境。增長的經濟、便捷的交通、舒適的人居、優美的風景、厚重的文化……這些都為杭州建設國際會展名城增色不少。
政府的引導在杭州會展經濟起步階段起決定性作用,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走市場化的路子成為會展經濟發展的關鍵,政府的引導作用在當下主要是統籌協調和當好“服務員”的角色。
杭州市會展辦今年的重要任務就是打造“國際會議年”,主動加強與國際機構的聯系,舉辦大量高端國際會議。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杭州會展業要進一步接軌市場,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辦展。“杭州還提出‘政府五年內退出主辦西博會’,以此加強市場化運作。”
在方堅輝看來,杭州有打造“國際知名會議目的地”的各種優勢環境,已完全具備舉辦國際級別會議的條件。但在展覽業中,展館面積太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短板。
令人欣喜的是,整體規劃建設面積84萬平方米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預計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其可使用展覽面積將達15萬平方米,可容納國際標準展位7500個;會議中心2.9萬平方米,能夠滿足如G20、達沃斯、APEC等國際會議的要求。
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特別報道
同時,配套等軟件設施也在同步建設中。目前,杭州擁有星級賓館252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4家,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三。
為提升會展業的服務質量,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杭州正在培養一支有國際視野、有專業化水平、有戰斗力的人才隊伍。如今設有會展專業的在杭高校達11所,學生2000多名。同時,還在培訓一批專業的司機隊伍,人數有上千名之多,其中一項要求就是能夠聽得懂英語,至少可以用英語作簡單交流。
“政府還將通過立法或制定行政法規來規范會展經營行為,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和良好的法律環境,同時從政策層面進行產業扶持。”方堅輝說,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再加上政策不斷釋放的紅利,相信“國際知名會展目的地”離杭州并不遠。
在ICCA(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對大陸城市承接國際會議的排名中,杭州連續第三年獲得第三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今年,還將有許多“高大上”的會議展覽進駐杭州。
其中,國際組織舉行的會議,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在可持續城市發展中的角色”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世界休閑組織舉辦的世界青年音樂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