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大型國際會展邀請電話,還拿到展會的傳真材料,可一些企業并沒有認真核對展會細節,怕錯過參展機會,很快就交了參展費預訂展位。誰料,所謂的大型國際會展竟是騙子玩的障眼法。近日,3名河南人被柯橋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合同詐騙罪提起公訴。
2014年初,河南人陸某、甘某和岳某等3人從他人手中轉來一家展會公司,還招聘了6名業務員在北京做起了“招展”生意。有過展會經驗的陸某和甘某清楚,只要舉辦類似國內外比較有名氣的展會,就會有參展商上門,能輕松從中漁利。在國際知名的紡織類展會中,每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法蘭克福展”即“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名氣較大,展位供不應求,于是他們決定模仿該展會,以“2014中國(上海)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的名義對外招展,與“法蘭克福展”的名稱雷同。
同年2月,陸某等人從北京來到上海浦東,在一家體育中心租賃了一家乒乓球館,當成開展會的場所,然后制作了與“法蘭克福展”極其相似的《參展申請表》,除了展會名稱雷同,他們舉行的展會時間也一致,就連英文標示都很難看出區別。
準備工作做好后,陸某等人讓業務員在網上找全國各地紡織面料企業的聯系方式,然后進行電話營銷,并將《參展申請表》以傳真、電子郵件的形式傳送給企業。當有企業詢問“是否是法蘭克福展”時,他們要求業務員順著客戶的意思回答“是的”。就這樣,一些企業紛紛預訂了展位,并將參展費打進了他們的銀行賬戶。
從去年2月到7月,陸某等人共招展到50多家企業,收取了參展費上百萬元,其中紹興紡織企業就有24家,支付參展費有60多萬元。眼看報名參展的企業太多,原先租賃的場地太小,陸某又到上海原世博會阿根廷館租了一個羽毛球館,搭建起一個展棚,但此處場地十分偏僻冷清。考慮這一點,陸某3人決定將展會時間改為2014年9月7-10日。因為這段時間剛好是中秋節,他們容易向參展企業解釋冷清的原因。
如此大型國際展會,展會時間、地點卻輕易變更,一些報名的企業覺得存在貓膩,后經確認,果然發現其與“法蘭克福展”不同,于是要求陸某等人退款,但遭到陸某等人的拒絕。到了9月,陸某等人舉行的展會在其租賃的羽毛球館內如期舉行,但僅有兩三家企業前來參展。交付了參展費的企業當場報警,陸某等人的騙局被拆穿,隨后被公安機關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