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簡稱:ChinaJoy)于8月2日在上海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成功閉幕。此次展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根據官方數據統計,本屆ChinaJoy公眾展會合計入場人次為27.3萬,同比去年增加2萬人次,共吸引全球超700家廠商參展,展出互動娛樂產品近4000款,商務洽談交易金額初步統計達3.5億美元。
全民狂歡的ChinaJoy只是我國會展行業蓬勃發展下的一個縮影。根據地方政府已經發布的數據,各地會展行業平均增速超過20%,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已經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國會展多而不精,標準不統一,缺乏競爭力,行業內部不規范等現象依然存在,制約著我國會展行業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但是會展業所帶動的社會效益依然值得我們去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助力產業發展
7月份,全球展覽業協會(UFI)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UFI業界發展晴雨表》,來自全球55個國家的201家公司參與了該項調研。據最新調研結果顯示,全球會展行業的發展預期在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將有積極增長的態勢。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行業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完善產業資源,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提高并完善餐飲、住宿、交通、旅游等關聯產業之間的契合度。全球會展產業每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00億美元,為世界經濟帶來的增長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總和的4%。
“舉辦一個知名大型會展所吸引的人流非常可觀,這將使會展舉辦地相關產業受益。”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楊彥峰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面對巨大的客流潮,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行業將直接帶來真金白銀的利潤,尤其是會展舉辦周邊地區將受益明顯。如果城市發展符合條件,甚至將帶動該城市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
有業內人士表示,會展對產業的帶動系數為1∶9,剛剛在上海閉幕的ChinaJoy似乎也印證了這一切。前來上海參展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人頭攢動,好像黃金周一樣,周邊吃飯的地方全是人。許多沒有預定酒店的展商,只能去更遠的地方碰碰機會,因為附近根本沒有空余房間入住。”
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應,會展行業還具有拉動效應,帶動產業發展,地方會展發展的好將有效整合和完善產業資源,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此外,還有利于促進城市服務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提高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文明程度和知名度。
作為會展行業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展覽,一般企業都會在本行業展會上推陳出新、互通有無,這給該行業間的快速融合帶來了一個巨大且效率最高的平臺,而這個平臺所蘊含的能量或多或少會留在這個城市,長期積累下來,對該城市各行各業的健康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國家相關政策也在有條不紊地推薦會展行業的發展。今年4月份,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作出明確要求,這被行業內人士解讀為重大利好。楊彥峰表示,出臺相關文件證明國家已經愈發注意到會展行業的重要性,重視以展覽業為主的會展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各地政府也逐漸發現會展行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為了吸引大型展會在本城市的召開,紛紛推出了相應政策來支持展會的順利進行。例如,春季醫療器械會只要在深圳召開都會贈送參展商開展期間4天的免費地鐵票;上海在車展時更是直接組織3大出租車公司有序去往虹橋展館以分散交通壓力,給觀眾以更舒心的體驗。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曾表示,作為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業具有集聚性、輻射性和帶動性,在促進信息交流、技術推廣、產銷對接、國際合作、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競爭力等方面可以發揮顯著作用。隨著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展覽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將不斷增強。
缺乏品牌建設
雖然我國會展行業持續快速的發展,但與歐美等經濟大國相比,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國會展行業起步相對較晚,無論在技術、人才還是制度上都相對較為薄弱。雖然會展帶來的效益令人心馳向往,但是與之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由于會展可以直接帶來可觀的效益,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展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這給我國會展行業的健康發展留下了隱患。” 北京華毅司馬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客服主任李若茵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會展行業相對門檻較低,企業在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上參差不齊,許多員工素質有待提高。
除了會展企業水平有待提高外,展會搭建公司的質量同樣良莠不齊。因為追求成本的低下,展臺結構偷工減料質量不達標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展臺直接坍塌等問題在新聞中并不少見。李若茵表示,這都是因為會展行業的相應規定較少,某些搭建公司進入會展行業的門檻較低形成的,會展中人流量較大,安全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
國內展會盲目地追求效果也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這與國家提倡的節約相違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國內展會基本還在依靠發放傳單、給予看展人員一些帶公司LOGO的購物口袋等低價的原始宣傳方式。每次展會結束后,滿地的傳單造成環境污染不說,搭建展臺用的木結構因為運回去成本較高,只能就地銷毀,造成了資源浪費。
一窩蜂式的發展還使我國展會缺乏自我品牌建設,缺少以品牌為核心的營銷模式。通常來講,展會的知名度越高,吸引的展商越多,所帶來的價值也就越大。國外會精心培育一至兩個國際會展品牌,數量少而精,不但獲得的利潤比國內會展企業高,口碑也比國內好。
根據業內相關數據統計,中國會展業直接年收入僅為 80億人民幣,與歐美等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德國、美國、新加坡等會展業發達國家的會展業總收入一般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0.2%左右,而中國會展業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尚不足0.05%。這一較大差距大部分是因為我國展會缺乏品牌建設造成的。
其實在會展行業發展過程中,我國可以借鑒歐美等大國的經驗,從注重品牌形象提升,完善會展配套服務體系;政企分開專業化發展,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下手,打造具有我國特色的會展行業。
李若茵告訴記者,在國外,展會對于參展商都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這樣做保證了會展的專業化,逐漸積累了口碑,形成品牌效應,從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我國部分展會的眼光都還停留在賺錢上,對參展商要求不嚴,現場把控不到位,造成展會像是菜市場,不但帶來各種隱患,參展商之間也很難有進一步的交流。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澤炎曾向媒體介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長期的會展經濟發展過程中探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用來進行會展品牌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德國政府通過展覽業協會對德國展覽業進行宏觀調控,展館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資興建,但都以長期租賃或委托經營的形式把展館經營權交給大型會展管理公司,進行專業化經營,從而做到政企分開專業化發展。
尋找適合我國會展行業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會展行業已經從高速發展逐漸過渡為快速穩步發展。現階段,會展行業之間競爭進一步加劇,許多行業內頑疾久治未愈。我國會展行業想要健康有序地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互動調節、共同推進的作用,提升服務質量與技術含量,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李若茵告訴記者,現在展會雷同較多,同質化嚴重,國家應鼓勵特色化發展和差異化競爭,減少競爭損耗,避免重復辦展、同質化競爭。要加強產業會展資源的協調和整合,調動產業部門和社會各界發展會展的積極性,圍繞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戰略謀劃會展活動,扶持促進做好產業會展。
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我國展會行業想要快速發展還需要加快產業鏈打造,完善自身服務體系。地方政府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出臺相關配套體系指導意見,建立專業的服務制度與標準,從而避免出現“一日展”與“騙展”等現象的發生。此外,還需要注重會展人才的培養。
會展行業是人員流動相對較大的行業之一,許多展會企業管理層在業務上可能很好,但對于如何留住人才卻兩眼一抹黑,員工對于企業的忠誠度相對較低。李若茵表示,企業應該給員工提供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并設立明確的獎懲制度,同時給員工提供一整套的培訓方案與未來發展規劃,增加員工的歸屬感。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認真調查研究全國會展資源和發展優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向,找準會展產業發展的市場定位,明確會展產業發展目標和產業政策;根據會展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對會展硬件設施建設進行宏觀把控,發揮產業政策的宏觀調節功能,促進會展產業朝著既定的方向和目標發展。
除此之外,還應加大會展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會展法治建設,加快會展立法進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會展行業發展和規范的法律體系;加強市場引導,鼓勵發展特色展會,形成具有地區和行業特色的差異化展覽格局;加強會展市場主體培育,推進大型龍頭企業建設,加大本土展覽企業扶持力度,鼓勵強強聯合,打造會展企業航母。
此外,我國會展企業應該努力走出國門,吸收國外知名會展企業的成功之道。據相關媒體統計,由于看好中國會展行業,許多國外知名會展企業已經相繼在中國開設分公司,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展會的質量,但同時也給國內會展企業敲醒警鐘。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今后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