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成中國服務標準走向國際的重要平臺?
發布時間:2018-05-21 更新時間:2018-05-21 作者: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理事 劉海瑩 點擊次數:7868
2018年,中國無疑成為備受世界矚目的焦點。而被聚焦的背后是四大主場外交活動,即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從上述活動中不難看出,會展業將成為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培育現代服務新業態的重要平臺。尤其是,國家主場外交在承接國家戰略的同時,對于城市服務業改革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到:“五年來,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消費貢獻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筆者認真研讀后發現,在該報告中至少有6次提到現代服務業、會展。這值得每一座會展城市及每一個會展人深入思考,會展業與城市服務業究竟有何辯證關系。
僅從行業對接來看,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中,會展業歸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國家統計局對現代服務業的統計范圍包括信息傳輸和軟件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影視服務業及養老健康產業等九大行業。2016年營改增涉及部分現代服務業,會展業也在其列。由此可見,會展業屬于現代服務業毋庸置疑。會展業是對接各行業的平臺,這種行業廣泛性,其本質功能便是促進產業發展與升級,而具有的跨界融合基因,也促發了會展業的新業態、新生態及新模式。
但從實際發展來看,會展業是最直接反映城市綜合實力與城市治理水平的行業。眾所周知,會展業起步發展需要“產業+服務業”并重,上游(產業會展)成長需要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中下游則以場館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旅游、住宿、交通、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為前提;上下游各環節順暢運行則需要以城市統籌協調為保障。
在理清服務業與會展業關系后,就可知服務業比重上升:一方面,會展業有其不可或缺的貢獻。從統計數據看,根據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17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7年展覽經濟直接產值預計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需要注意的是,會議業經濟產值尚未有準確統計,粗略估算,會議業與展覽業經濟產值之和超過萬億元不在話下。從會展業發展來看,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大會展業培育力度,會展硬件設施先行倒逼城市服務業軟實力提升。另一方面,服務業比重的提升,必將為會展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助推會展業穩健發展。
過去五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重大主場外交的成功舉辦,不僅詮釋了“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外交理念,體現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傳遞中國信心”的外交要求,更成為中國服務對外展示的窗口。
俗話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國風范的體現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服務之中,也就是常說的細節決定一切。在多場國際峰會的舉辦過程中,我們不但按照國際通用的服務標準,更是將通用標準進行創新,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服務”,且贏得了世界的贊譽。同時,近年來,會展業也出現一種現象,國際峰會越來越青睞二三線城市,借此全面體現中國發展成就和面貌,體現不同城市多樣性的文化精髓和綜合實力。
不可否認,各城市都高度重視“峰會現象”和“峰會經濟”,尤其是杭州和廈門兩地正在借力國際峰會重塑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軟實力,加速成為國際會展目的地城市。
所謂“贏者通吃”。有理由相信,作為市場容量和規模都全球領先的中國會展業,必將成為中國服務標準走向國際標準的重要平臺,推進我國服務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國際標準,積極把握全球市場競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