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管理是現代管理學的分支學科 ,內涵豐富,應用廣泛。項目管理的英文為Project management,故而英文簡稱為PM。學術界普遍認為,項目管理成為一門學科始于1965年。其標志是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成立。
中國的項目管理研究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物理學家錢學森(1911-2009)倡導的“系統工程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導彈與航天器項目研制工作取得成功。之后,數學家華羅庚(1910-1985)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統籌法”,廣泛應用于工業建設與技術改造項目。但項目管理在中國成為管理學科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因此,對于項目管理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十分正常。
在中國,研究展覽項目管理應該是新世紀以來的事情。這與高校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有關。
因為展覽項目管理只是項目管理中的一個分支,故研究必須從項目管理入手,進而體現展覽業特色。所以,上周文章講項目管理概念,本周文章講展覽項目概念。這兩篇文章的內容均來自本人和張嵐共同編著的《展覽項目管理》一書的第一章“導論”。此書正在撰寫中,將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下面,是我們對于展覽項目管理概念的梳理。歡迎展覽業同仁批評指正。
經貿展覽是項目管理的對象之一。在項目管理中,經貿展覽項目的管理不但具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美大國展覽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展覽項目及其管理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推薦標準《經濟貿易展覽 術語》(GB/T26165-2010)將“展覽”定義為“在一定地域空間和有限時間區間舉辦的,以產品、技術、服務的展示、參觀、洽談和信息交流為主目標,有多人參與的群眾性活動”。
服務于經濟貿易的展覽稱為經貿展覽?!督洕Q易展覽 術語》將“經貿展覽”定義為:“以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商務活動為主要功能的展覽會”。這一定義明確區分了經貿展覽與其他功能展覽尤其是文化功能展覽的不同。
展覽項目是組成經貿展覽的基本單元,其可定義為:提供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商務活動信息交流的服務平臺。因此,經貿展覽項目是平臺型服務產品。
展覽項目管理的定義與通行的項目管理的定義一樣,即指運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促使項目活動在限定時間、財務預算、資源的條件下,實現設定目標或目的過程。只不過其所設定的目標或目的,所涉及的限制條件以及相關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局限于展覽項目。因此,在項目管理中,經貿展覽項目的管理具有獨特的專業性。
展覽項目管理的主要特點
展覽項目管理除了具有通行項目管理授權性、目的性、獨特性、創新性、系統性的基本特征之外,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這些個性特征體往往與展覽經營的業態密切關聯,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展覽項目管理的長期性和周期性。
通行的項目管理具有臨時性特征。而展覽屬于制度化舉辦的活動,故而不可能依靠臨時性管理。如創辦于1957年的“廣交會”,至2018年已連續舉辦124屆。因此,管理“廣交會”項目不會是臨時性工作,而一定是長期性工作。因“廣交會”每年分為春秋兩季舉辦,項目管理同時具有周期性的特點。
二是,展覽項目管理的經營性。
通行的項目管理對象大多不需要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市場經營來獲得經濟效益,如建筑工程項目、科學研究項目、社會活動項目等。但展覽項目恰是需要通過市場銷售及其營銷獲得利潤的。即便是中國政府機構以財政資金投入主辦的展覽,雖然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同樣需要通過市場運行收獲社會效益。這種展覽項目的成本也必須有經過批準的財務預算加以控制。更何況有些政府主辦的展覽是要求盈利的,如“廣交會”。因此,在展覽項目管理中,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和獲取利潤的目標,開展包括銷售、營銷、運營在內的經營性管理。
三是,展覽項目管理的時空性和現場性。
展覽必須通過展示呈現于觀眾。展示的場地主要在展覽場館(雖然有線上展示,但不是展覽業主流業態,目前也無法替代線下展示)。展示的時間必須與展示的場地交匯統一。因此,在展覽項目管理中,選擇舉辦地點、舉辦時間是實現管理目標的重要因素;而展覽現場布置及其環境營造是體現項目價值的重要內容。
四是,展覽項目管理的群體性。
展覽受眾廣泛指舉辦期間現場參展商與觀眾人數眾多。展覽面積在10萬平方米及其以上的展覽項目,展覽期間的參觀者常常超過10萬人次。因此,在展覽項目管理中,吸引客商參展參觀關乎經營效果和社會效應,可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展覽屬于大型社會活動,在國內必須向舉辦地公安機關報備,以防止發生群體性安全事件或事故。因此,在展覽項目管理中,展覽現場的安全管理不可或缺。
五是,展覽項目管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作為平臺型服務產品,展覽期間可舉辦會議、頒獎、表演、宴會、酒會等多種活動,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在展覽項目管理中,創意配套活動是服務受眾、營銷展覽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變化,主辦方通過擴大或豐富展覽主題的外延或內涵,以保持展覽項目的活力,也體現了管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