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中華民族迎來的又一國際盛事,是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歷史機遇,也是中國展覽行業一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和迅速崛起的亞洲會展之都,上海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的會展經濟總量。
據資料顯示,上海舉辦展會數量居全國首位,會展年總收入占全國近50%,已成為我國會展業的強大引擎和會展業集聚地。據有關部門統計,自2000年至2007年,在上海舉行的大型國際會展數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光大會展中心、上海國際展覽中心、上海展覽中心和上海世貿商城五大展覽館成為舉辦會展活動的重要場所,總面積已超過l5萬平方米,附帶會議設施的星級酒店超過300多家。中國加入WTO后,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接踵來滬也催生了上千個會議,其中40%為國際會議。《財富》全球論壇上海年會、市長咨詢會議、環太平洋經濟論壇、APEC等國際會議的成功舉辦,又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國際知名度,為上海進一步拓展會展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事會展組織場館經營以及相關服務的專業公司達100多家,并擁有一支通曉外語、管理、貿易、營銷和國際慣例的會展專業人才隊伍。此外,上海會展業的快速發展,也促使會展業市場體系運作規范的形成,2002年,上海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會展行業協會。
從理論上看,城市影響力取決于它對全球資源做優化配置的能力。現代會展正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所必需的信息服務基本形式之一。它以組展方提供的用于資源展示的主題化時空節點為平臺,實現參展方資源信息與采購方市場需求的高密度聚集和全方位溝通,進而提供機遇實現多贏。現代會展引領帶動對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不斷升級。可以說,上海會展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大增強了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的樞紐功能、窗口功能、集散功能和服務功能,激活了國際間和地區間的信息溝通、技術合作、貿易往來、人員互訪和文化交流,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受到了直接的輻射和帶動。上海會展業發展及其經驗,對今后內蒙古發展會展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上海會展業發展的優勢
1、依托上海完善的產業基礎。上海是全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擁有其他城市和地區無法比擬的經濟實力和產業基礎。上海不僅能為會展行業的發展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還提供了優質的基礎設施服務和相關配套服務。同時,強大的消費和采購需求也為各類展覽會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2、借助上海高度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一個展覽會(尤其是國際展覽會)單靠當地或國內的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已經無法達到其國際化的要求。上海在這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依靠其強大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舉辦的國際展覽會逐年發展壯大。
3、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會展經濟產業發展鏈條和發展機制。上海是國內會展行業發展較早的城市之一,通過20年的自我完善,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行業發展鏈條和適合自身發展的機制。同時,作為中國對外發展的一個主要窗口,上海不斷吸取先進國家和地區在會展行業發展的經驗,這些都是行業進一步提高的基礎所在。
4、充分利用主辦世博會的歷史機遇,全面提升上海會展行業總體水平。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為上海會展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大幅度提升上海在國際會展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此外,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完善會展基本設施建設、促進上海會展專業人才的培育、促進新科技手段在會展行業的應用、促進行業整合和多元化發展、促進上海與周邊區域的聯動、形成長三角會展經濟大平臺等多方面發揮作用。
5、抓住行業專項整治契機,大力規范行業發展。由于會展行業具有強大的產業聯動效應和連帶消費作用,近幾年來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會展行業的發展。上海市政府2005年出臺專項法規《上海市展覽業管理辦法》,2006年開始對行業發展進行專項整治。整治的目的是有效規范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上海市會展行業的全面提升和快速發展。
二、上海會展業發展的經驗
1、科學規劃,形成上海會展業的合理布局。上海會展旅游“十一五”行動計劃規劃上海的會展空間布局走出主城區,向周邊的度假旅游地延伸,注重會展設施的合理布局和功能配套,重點打造淀山湖、佘山、崇明島和橫沙島4個會展度假區。在市中心形成六大會展旅游服務積聚區。2010年及今后,上海國際展覽預計達到每年500個,國際會議每年達到1000個,將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國際會展旅游城市之一。
2、制定統一的會展法規,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在《上海市展覽業管理辦法》基礎上,由政府、參展企業、會展企業共同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統一標準,就會展立項審核、業務指導、情況匯總、資料統計、業務培訓等工作進行明確規定,并逐步建立全市會展業的行業標準、行業規范,以及相應的展會準入資質評定標準、評估機制、展會動態跟蹤體系,確保會展業向專業化、規范化、法制化方向發展。
3、整合會展資源,培育國際競爭優勢。隨著市場容量的充分調動,上海會展業從2006年開始從以量為主的提升轉向會展品牌質的提升。上海會展業與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的大戰略相結合,孕育出一批與上海特色、優勢產品相結合的專業品牌會展,如海事展、華交會、汽車展等。根據會展功能,品牌會展形成了經濟貿易、科技教育等專業細分化趨勢,在辦展思路上以“專”字當頭,吸引國際展商和客商。同時,政府部門對于外來品牌會展采取寬松、友好、支持的態度,從而激發了外省市及國外品牌會展主辦單位進滬辦展的積極性。品牌會展與上海城市產業吻合度日益緊密,上海日益成為會展業的重要集聚地。
三、內蒙古會展業的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后,內蒙古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會展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1、會展場館不斷完善。自1987年內蒙古第一個綜合性展覽館——內蒙古展覽館在呼和浩特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先后又落成了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包頭國際貿易中心、內蒙古商品交易中心、鄂爾多斯會展中心、包頭神華國際會展中心、滿洲里國際會展中心、赤峰國際會展中心、東勝科技會展中心等規模不等的專業展覽場館。場館面積共約21.7萬平方米,共有展位4420個。
2、展會數量和規模增加。內蒙古的會展業從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起步,逐漸與發達地區接軌融入我國的會展經濟發展行列之中。從以展銷為主的商品交易會開始,陸續發展到以專業展覽會、行業展覽會、節慶會議為龍頭,通過內引外聯組成了有一定規模、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會展業。本區會展業主要起步于呼和浩特、包頭兩地,年舉辦展覽會的數量從幾十個發展到幾百個。其中以內蒙古展覽館為主要展覽舉辦地,先后舉辦了三屆蒙交會、十屆內蒙古醫藥保健品交易會、三屆內蒙古奶牛及乳制品交易會、六屆全國建筑、建材博覽會、九屆全國醫療器械博覽會、六屆全國印刷機械博覽會和六屆房展會等數百個展覽項目。2007年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的建成,使內蒙古跨入了能夠舉辦和接待國家級大型博覽會的行列,先后承辦了中國北方旅游交易會、中國民族商品交易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大型博覽會。接待觀眾數十萬人次,參加客商萬余人。此外,還同步舉辦了中國民族商品展覽會自主創新與民族品牌發展戰略高峰論壇、東西部互動發展論壇、乳業發展國際論壇和呼和浩特投資貿易洽談會。
3、節慶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和品牌。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內蒙古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會展業也從呼包兩地向全區各個盟市延伸。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和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在國內頗具影響。鄂爾多斯市、赤峰市、滿洲里市的會展業漸露頭角,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等地的草原那達慕節、阿爾山的冰雪節、阿拉善盟的金秋胡楊節、通遼市的萬人賽馬會等以節慶為主的大型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和品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賓客前去游覽參觀。
四、提升內蒙古會展業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雖然內蒙古會展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展會規模小、缺乏特色和品牌、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阻礙了本區會展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上海會展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發展會展經濟,關鍵是要培育專業人才,整合會展資源,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出優勢所在,在差異中找準定位。內蒙古發展會展業,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產業資源,走特色化發展道路,同時要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引導規范會展市場,為會展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1、根據自身特點科學定位,突出特色,打造會展精品。目前,會展業內專業人士已經達成共識:我國會展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品牌建設已經成為必由之路。內蒙古發展會展業,必須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注重特色。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為本區發展會展經濟奠定了雄厚的人文基礎;遼闊美麗的大草原、世界頂級品質的草原景觀為本區推出大型綜合性品牌會展活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自然環境和巨大空間;內蒙古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依托于“羊(絨)、煤(煤炭)、土(稀土)、氣(天然氣)”等資源,目前已形成非常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乳業、鋼鐵業、稀土業、化工產業、生物制藥產業資源就是各類品牌展覽會的優質資源。此外,還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北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因此,要大力培育中國奶業產品博覽會、內蒙古煤炭工業展覽會、內蒙古能源經濟與節能減排科技博覽會、中國草牧業博覽會、中國羊絨及皮毛博覽會、中蒙俄三國邊境貿易博覽會、內蒙古民族商品交易會、內蒙古文化產業博覽會、內蒙古旅游交易會,從形式上不斷創新,同時要做大做強內蒙古那達慕大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展覽會。
2、加強規劃,加大支持會展服務環境建設。事實上,會展業為城市發展擔當著非同尋常的公共義務。繁榮會展業,強化其資源配置功能,意味著提高中心城市對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聚輻射能力。政府要為會展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將會展的發展納入整體規劃中,制定會展業總體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根據地方發展情況合理規劃會展硬件設施及交通、運輸、酒店、信息傳媒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同時,應盡快制定與會展發展相關的,包括場館建設、會展主體建設、會展運輸,特別是知識產權方面的政策法規。近幾年來,內蒙古雖然加大城市建設力度,但是限于各種客觀因素,城市交通道路狀況短時間內仍無法得到改善。同時,舉辦大型展覽期間,大量客商涌入,酒店住宿問題仍比較突出。此外,物流、通訊等配套設施在客流繁忙時亦無法全方位滿足。因此,會展服務環境建設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3、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制定內蒙古會展業的發展規劃,多渠道培養會展人才。為適應會展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制定內蒙古會展業發展的近期規劃和中長期規劃,包括指導思想、原則、目標、重點布局、場館設施建設、政策措施、人才培養等內容。會展業發展規劃要同自治區的總體性規劃精神相符合,同自治區其他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有了規劃之后,就可以有效地、理性地發展會展業,避免重復建設、盲目發展和不正當競爭等現象。同時,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高端產業,展前、展中、展后各個環節的協調暢通是保證展會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會展的效率,而人才是會展質量和效益得以提高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要借鑒上海的經驗,完善會展研究機構和教育基地,加強理論和技術研究,提高內蒙古會展專業理論水平,建設專業人才隊伍。目前,會展業的快速發展與會展人才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聯合政府及相關教育部門制定會展人才培養規劃,設立相應的職稱考評系列以及考試培訓辦法,培養既有深厚會展專業知識功底,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優秀會展人才,奠定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的人力資源基礎。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加充分證明,會展業同其他行業一樣,只有最大限度地與國際會展市場融合,發揮自身優勢,更多汲取外在的發展能量,才能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內蒙古會展業的發展也要堅持政府主導型會展和企業自主型會展相結合,出臺更多的促進會展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引進區外高端品牌會展,重點打造西部會展業的品牌,培育具有地區級以及國家級的展覽,使內蒙古會展業成為西部會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區經濟發展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