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創新”問題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結束,世博會這一人類創新與創意的最經典案例帶給會展教育那些啟迪,后世博時代中國會展教育該往何處去?值得深思。
關鍵詞:創新 后世博 會展教育
一、從《綱要》談起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而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在綱要的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前所未有地用了13次“創新”,描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教育創新計劃、國家創新體系、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以及高校創新組織模式、科研創新基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等創新人才培養問題。
無疑,國家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創新”問題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二、世博會與“創新”
創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語“innovare”,原意有三層含義,一是更新;二是創造新的東西;三是改變。
世界博覽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新創造和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歷史表明,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劃時代的世博會都是因為有創新。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剛剛結束之年,美國在工業中鎮芝加哥舉辦的世博會。這屆世博會最大的創新在于提出了世博會的主題——“一個世紀的進步”;1958年比利時在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的世博會也應該算是劃時代的。二戰時期人類首次遭到核彈的襲擊,二戰結束10年后舉辦的布魯塞爾世博會出于對戰爭的反思,建造了一個標志性的建筑就是原子球塔,表明原子時代人們應該和平的利用核能,這個建筑現在已經成為布魯塞爾的地標。漢諾威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自然·科技”,但是德國館卻把“所有的德國名人都是未完成的雕塑”這樣一個有趣景象放在最引人注目的大廳,由于設計驚人,廣受好評。法國館更是用“法蘭西走在十字路口”的自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眾多的建筑場館、精妙絕倫的科技文化展示以及“最佳城市實踐區”、“網上世博”等等,都以其獨特的創新而光彩奪目。
世博會為人類展示其最新的科技成就提供了一個舞臺,世博會鼓勵人類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世博會亙古不變的靈魂,有創新才有進步。世博會的創新集中體現在主題創新、設計創新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這折射出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結束,世博會這一人類創新與創意的最經典案例帶給會展教育那些啟迪,后世博時代中國會展教育該往何處去?值得深思。
三、幾點思考
會展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加強基礎理論堅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方面的培養;同時,還應該培養他們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他們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是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筆者認為,后世博時代中國會展教育值得深思的問題有:
(一)對會展業發展的強烈求知欲培養
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對于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自制力、獨立性。作為新興產業,會展的發展本身具有一種探索性,面臨挫折乃至失敗的可能性很大,這就要求會展專業的學生具備不怕挫折、不懼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能夠堅持探索。
(二)開放的心態與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知識量在成倍地增加,個人不可能知曉一切。只有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善于學習,積極吸納今人、前人、國人、洋人以及不同學派、流派的知識成果,在實踐中善于同他人團結協作,才能避免因個人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
兼收并蓄,集思廣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會展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使得“開放”與“協作”精神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科學的懷疑與理性批判精神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學校應當始終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取得專門知識放在首位。
缺乏獨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見他人之所未見;缺乏“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敢超越常規,不敢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就不可能發他人之所未發。要創新,就必須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權威,不唯潮流。因而,在培養會展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對現有知識進行科學的懷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值得指出的是,會展創新能力是以獨立和批判精神為前提的,在培養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營造一種多樣包容的會展文化。
(四)重視會展技術創新,搭建會展創新平臺
在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包含著許多技術性的因素。以會展藝術與技術專業為例,從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中不難發現,會展藝術與技術融入了先進的現代展示空間數字化、人性化和系統化設計理念,整合現代數字分析、建模、人機交互和行為評價,包含著會展空間設計中對形態結構、信息傳達等展示空間中各種數據定量分析,對搭建產業中費效關系作出科學的評價等等。
培養會展藝術與技術方面的創新人才,需要系統掌握展示空間設計搭建、信息傳達手段、人機交互方式等理論知識提供完整、系統的設備支持。為會展空間搭建產業的數據分析、個案評判、費效比對搭建數字化搭建實驗、網絡會展空間技術等先進系統的創新研究平臺。
(五)會展教育:實踐、實踐、再實踐
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踐,工科、醫科如此,文、理等學科亦概莫能外。然而,如何加強實踐環節,如何真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很多人缺乏思考,觀念依然陳舊落后。在會展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必須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實踐,這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從會展教育方面來說,發達國家會展教育的經驗是十分重視實踐教育環節的作用,我們所熟知的如德國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學每學期三個月上課,三個月實習,實踐環節占50%;有資料顯示,美國、加拿大的會展教育其實踐、實習也要占50%以上。
會展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專業),會展創新教育能否取得成效,抓好實踐教育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在我國的會展實踐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教育觀念落后、客觀條件制約、組織管理不善、師資力量匱乏以及實施保障不力等問題需要解決,此不贅述。
(六)會展創新人才培養忌浮躁
對于高等教育來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頒布一兩項措施、搞一兩次活動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
在會展創新型人才培養上,高校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況發生。學生的會展創新能力是要不斷啟發,不斷養成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是人的發展,是激發學生的潛能,拔苗助長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可以說,人類未來的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后世博時代中國會展教育的人才培養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5.5.26
2. 馬勇.我國會展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旅游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