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如何在量化層面把握會展業發展”成為關注熱點。于是,各類統計數據先后出臺。然而,由于缺乏完整性、系統性,特別是缺乏專業統計機構的介入,時至今日,中國會展業仍缺權威的統計數據。
受商務部和上海市政府委托,上海高校國家課題研究聯合團隊項目組作為第三方獨立完成了上海大虹橋國家會展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日前,項目組完成了60萬字的研究報告。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會展業通過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途徑,為企業營銷溝通和研發創新提供生產性服務。而作為會展業的基礎設施,會展場館對會展業的內容、特點、規模與效益形成了剛性制約,其中決定性因素是室內展覽面積和現代化配套設施。
調研顯示,國際商業展會的規模化趨勢加劇了會展業對特大場館的需求。室內展覽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場館,成為世界會展業競爭力的標志。
世界展館面積10大國家
據統計,以展館面積大小排序,2010年世界會展場館十大國家為:美國位列第一,660.3萬平方米;德國位列第二,325.8萬平方米;中國位列第三,296.1萬平方米;意大利位列第四,231.9萬平方米;法國位列第五,210.3萬平方米;西班牙位列第六,160.9萬平方米;俄羅斯位列第七,98.3萬平方米;荷蘭位列第八,88.6萬平方米;英國位列第九,66.7萬平方米;加拿大位列第十,65.5萬平方米。
按照近5年來展館面積擴張的速率排序,在會展大國中,俄羅斯增速第一,增長97%;中國和西班牙并列第二,增長18%;意大利第三,增長10%;美國、英國、加拿大并列第四,增長8%;德國、法國并列第五,增長5%;荷蘭沒有增長。其他國家雖就數量而言落在十國之后,但增長速度值得關注,比如同期,韓國增長41%、新加坡增長35%、墨西哥增長22%等。
展館競爭力10強國家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全球展館50強即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展館面積,主要分布于歐洲、亞洲和北美,分別占比75%、12.6%和12.3%。歐洲最具競爭力展館面積是亞洲和北美最具競爭力展館面積總和的3倍。這與其國際貿易的強勢地位,以及工業革命以來會展基礎設施的長期積累呈正比關系。
其中,德國一頭獨大,在50強展館中占有11席,面積達239.68萬平方米。第二是美國,占6席,面積100.58萬平方米。第三是意大利,占6席,面積100.53萬平方米。第四是西班牙,占5席,面積87.3萬平方米。第五是中國,占5席,面積79.33萬平方米。第六是法國,占3席,面積56.6萬平方米。第七是俄羅斯,占2席,面積36萬平方米。第八是瑞士,占2席,面積28萬平方米。第九是英國,占1席,面積20.6萬平方米。第十是泰國,占1席,面積14萬平方米。
就大勢而言,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展館面積,德國獨占29.3%,接近1/3;占有10%左右的國家有4個,美國和意大利各占12.3%,西班牙占10.7%,中國占9.7%;其他國家如法國占6.9%、俄羅斯占4.4%、瑞士占3.4%、英國占2.5%、泰國占1.7%。
直接體現展館競爭力水準或質量的指標,是50強展館在本國場館總面積中所占的比重。這一指標,德國高達73.6%,西班牙54.3%,意大利43.4%,俄羅斯36.6%,英國30.9%,法國26.9%,中國26.8%,美國15.2%,以下為瑞士和泰國。
按各國進入全球50強的單一展館平均面積大小排序:德國排第一,21.79萬平方米;英國排第二,20.6萬平方米;法國排第三,18.86萬平方米;俄羅斯排第四,18萬平方米;西班牙排第五,17.46萬平方米;美國排第六,16.76萬平方米;意大利排第七,16.76萬平方米;中國排第八,15.87萬平方米;瑞士、泰國并列第九,14萬平方米。
中國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產出和國際貿易第一大國,但是在全球展館50強即最具競爭力的展館面積中,僅占世界的9.7%、德國的33.1%、美國和意大利的78.9%、西班牙的90.9%。盡管中國展館面積高于法國、俄羅斯、瑞士、英國和泰國,但與其國際地位相比,但是展館競爭力有待提高。
全球10大頂級展館
全球十大頂級展館總計擁有展覽面積312.52萬平方米,在50強中占比接近40%,展館平均面積高達31.25萬平方米。其中八家在歐洲,展覽面積251.63萬平方米,占比80%,分別位于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法國和西班牙。剩余兩家分布在美國和中國。
頂級展館德國擁有量第一,共計4家,展覽面積146.5萬平方米,占比46.9%,在頂級展館總面積中所占比重接近五成,展館平均面積高達36.63萬平方米,呈現數量多、面積大、實力強的特征。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漢諾威博覽中心,49.53萬平方米;位列第二的法蘭克福展覽中心,34.57萬平方米;位列第五的科隆展覽中心,34萬平方米;位列第六的杜塞爾多夫展覽中心,28.4萬平方米。
其他國家的頂級展館擁有量均不超過一家,不過面積有不同。其中意大利位居第二,擁有全球第三大展館米蘭展覽中心,面積34.5萬平方米,占比11%;中國并列第二,擁有全球并列第三大展館廣交會琶洲館,面積34.5萬平方米,占比11%;美國位居第三,擁有全球第七大展館麥考密克展覽中心,面積26.4萬平方米,占比8.4%;西班牙位居第四,擁有全球第八大展館瓦倫西亞展覽中心,面積24.8萬平方米,占比7.9%;法國位居第五,擁有全球第九大展館巴黎展覽公司凡爾賽門展覽中心,面積23.1萬平方米,占比7.4%;俄羅斯位居第七,擁有全球第十大展館莫斯科Crocus國際展覽中心,面積22.7萬平方米,占比7.3%。
中國會展基礎設施現狀
據權威數據,2010年全球展覽面積約3110萬平方米,中國占到世界總量的9.52%,已經成長為新興會展大國。近年來,會展業發展仍保持迅猛勢頭,各具特色的會展設施紛紛涌現,如展覽面積達10.5萬平方米的成都新國際會展中心,雖未被列入全球展館50強,然而已經形成了集團企業建設運營,以園區綜合體、大會展集群和產業鏈協同為發展目標的經營模式,從而突破了場館國有、企業運營、政府補貼的德國模式,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大會展實踐。
但就總體而言,特別是與需求相比,中國會展業基礎設施多舢板式展館,少航母型設施,大致處于多而散、小而弱狀態。比如上海會展業,目前在中國其展出規模最大,效益最好,品牌感召力最強,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程度和產業集聚度最高。2010年,雖有世博管制,但上海會展業的展出面積仍逆市上揚,高達804萬平方米,在全國會展城市中雄居第一。但展館利用率已達極限,成為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性制約因素。
截至2010年年底,上海十大場館總面積不及法蘭克福一個展覽中心。唯一特大型場館面積亦不過12.65萬平方米,排名全球第25位,且實際支配權掌握在外方手中,與上海作為中國市場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城市定位相比,會展業基礎設施明顯不足。
從展館競爭力大局著眼,要想在世界范圍內吸引高規格大規模展會,實現規模效應:首先,展覽面積必須滿足大型特大型展會不斷增長的需求。其次,現代會展設施、工作生活設施要與國際先進水準接軌。最后,交通便利化程度要高。
作者簡介:張敏系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員、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會展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傳播學和藝術學。陳夢佳、李凝、楊婭蓓、張相宜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會展專業直研生、本科生。
注:該排行榜雖以50強命名,然而實際列入的展館為47個,室內展覽面積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