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科學的會議業分析和測算報告
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劉海瑩
今年6月,美國四名參議員聯合提出要求限制政府差旅和會議花銷的議案后不久,美國旅行協會委托專業咨詢公司Rockport Analytics做了一個研究,最后發布了名為“政府會議的價值”(The Value of Government Meetings)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可以從美國旅行協會官網上進行下載(www.ustravel.org),這是美國第一個評估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大幅削減會議費用造成的消極影響的研究報告,旨在通過媒體等多種渠道游說國會(lobby),阻止該議案通過,否則協會會員將因政府會議業務減少而遭受損失。與所有歐美的分析報告一樣,這份“政府會議的價值”報告中發布了大量經過調研、整理、分析后得出的數據,比如,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雇員為參加會議而支出的費用,對美國經濟的直接貢獻、間接貢獻和派生貢獻一共是244億美元,創造了34.38萬個就業機會和145億美元的工資和勞務收入,創造了55億美元的稅收。
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都會對當地會議業進行分析和測算報告。之所以說是測算,因為實在沒有辦法統計到全部會議和實際花費。因此,通過調查、訪談得到的數據,只能是估算或測算。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即報告中都會如實相告抽樣調查多少樣本,得到的有效回復是多少,利用哪種方法(一般都采用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推薦的旅游衛星賬戶體系)算出來的,直接花費、創造的就業崗位、工資和勞務收入以及稅收各為多少。有的還會推導出產業產值和對GDP的直接貢獻值。報告的末尾還會列出該報告的不足之處。這就引出了我們一直引頸以待的調查分析方法論話題。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但數據的獲得、整理、加工需要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這樣得出的結論方能獲得各方的認可,而國內大多數會展業的分析報告都不列明方法論,不知是何原因。
評判一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首先需要有行業代碼,這是該行業被一國統計局認可的標志。(2012年,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及代碼》將會議及展覽服務機構代碼確定為L7292)。有了行業代碼后,就有了分析這個行業對整個經濟貢獻的基礎,最主要的指標有三:即直接花費、創造的工作機會和稅收。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會展業1:9拉動作用”,馬上就會有幾十萬個結果。報紙雜志上經常宣城會展業對經濟的拉動系數是1:9,也經常聽到會展業內人士和政府官員、學者引述這么一個說法,“一位展覽業巨頭曾經如此形象地比喻會展經濟的綜合效益,‘在一個城市舉辦一個國際展會,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上空撒美元。’” 2009年5月4日的貴州商報甚至用了“魔幻會展業1:9的拉動效益”作為文章標題,“魔幻”兩字頗能反映出政府對會展業的深切期待。
按照現在普遍的說法,會展業的產業帶動系數是1∶9,即展覽的收入如果是1,住宿、餐飲、運輸、通信、旅游、貿易等相關行業收入將達到9。但國內難以見到對會展業特別是對會議業的經濟貢獻作用做的調查研究和令人信服的論文,也找不到到底是哪個“國際展覽業巨頭”說的“一架飛機在城市上空撒美元”。
會展業對經濟的貢獻眾所皆知,但就是難以獨立開發出一套完整、科學的測算體系來估算出會展業的真正價值。就這一點來講,(美國)會議產業理事會(CIC)、全球專業會議組織者聯盟(MPI)等為美國、加拿大、英國所做的會議業經濟貢獻的研究報告以及分析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