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比特網報道,5月底,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在上海火爆舉行。此次展會期間,拉斯維加斯會展及觀光局帶領當地會展代表團訪問上海,代表團中有美國無線通訊和互聯網協會(CTIA)、翡翠博覽集團(Emerald Exposition)、國際直升機協會、美國住宅建筑商協會(NAHB)、美國國家廣播協會(NAB)、勵展博覽集團(Reed Exhibitions)等眾多重量級展覽會的主辦方,借由CES Asia的契機,由點及面的推介拉斯維加斯的展覽項目、展覽場館及配套服務。不得不說,拉斯維加斯會展及觀光局的組團推廣,展示出其展覽產業生態圈的強大威力。
無獨有偶,6月2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魅族手機發布會上,魅族副總裁李楠宣布將整合一系列的硬件設備商和內容提供商,打造手機智能服務生態圈,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使用體驗。這些事例表明,商業競爭發展到目前階段,已經不再是企業間的單一競爭,而是企業通過整合周邊資源,同關聯企業形成矩陣式利益共同體,與競爭者開展的集群化較量。
近年來,業內倡導打造展覽產業生態圈的呼聲強烈。在筆者看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辦機構,例如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的主辦方早在2005年就積極與CES的主辦方——CEA開展合作,顛覆了原有的展品結構及模式,逐步向智能、互聯、融合等行業新趨勢邁進。雙方在客戶共享、宣傳推廣、產品與技術發布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有效提高了SINOCES的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推進了其成為亞洲最重要的消費電子展的進程。通過營造商業生態圈,SINOCES獲得了跨越式提升的機會,CEA也得以深入了解中國市場,最終CES Asia于今年登陸上海,并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展覽主辦機構之間建立產業生態圈,既能通過垂直整合,豐富展覽項目的題材內涵,又能通過外部延展,探索新的商業空間,催生全產鏈型展覽和跨界融合型展覽,是展覽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另一類是會展場館,尤其是涉及管理輸出業務的會展場館。會展場館展前是生產平臺,展中是展示交流平臺,展后是物資回收平臺。產業鏈上的各類型企業,從主辦機構到垃圾回收商,場館是唯一需要和方方面面直接打交道的一方。因此,搭建產業生態圈是必然選擇。一個展覽項目,從報館開始,場館就開始對生態圈中的合作者灌輸各種安全、品質、服務的理念,力求通過建立統一模式,為受眾提供一場高水準的展覽活動。很多時候用戶評價某某場館協同性好,配套服務完善,其實就是指該場館所建立的產業生態圈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
場館的管理輸出業務更是需要通過建立產業生態圈來確立標準,明晰規則,建立普適性的商業模式。輸出管理公司打造的產業生態圈,應該囊括規劃院、設備商、軟件商、服務商、主辦機構、媒體機構、教育機構等重要部門,從一家會展場館的設計階段,管理公司就應該開始向投資方提出功能、裝修、設施、設備、家具、電器,用品等方方面面的要求,管理公司自己雖不直接生產任何的相關產品,但是可以通過其打造的產業生態圈,由各專業機構分領域、分步驟、分批次的提供,只有在業主投資的會展中心符合“輸出標準”的前提下,管理公司才會簽訂委托管理合同。如此一來,交付的會展中心就具有統一規格,充分滿足運營條件,拿來就可以直接經營。這與目前會展場館管理輸出中遇到的先建設、后咨詢,再改造,折騰一圈之后才能進入經營狀態的情況相比,能夠節省大量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到:“鼓勵展館運營管理實體通過品牌輸出、管理輸出、資本輸出等形式提高運營效益。加強全國場館信息管理,推動館展互動、信息互通,提高場館設施的使用率。”品牌、管理、資本及信息無法由某一家公司來全盤提供,只能靠構建的商業生態圈來整合。對于展覽業稍落后的地區,選擇專業場館管理公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滿足管理訴求,其對管理公司入駐后所帶來的客戶、服務商、供應商、媒體甚至投資者都給予了相當程度的期盼,專業場館管理公司的最終作用是為場館所在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展覽業生態圈。這個產業生態圈可以使管理公司的專業化能力真正得以體現。場館管理輸出的不是單一的管理體系,而應是由眾多合作企業矩陣化構建的服務網絡。
無論展覽業的產業生態圈由主辦機構發起還是由展覽場館策動,目前已經步入了實際操作階段。未來這些生態圈將會把主辦方、場館、觀眾、服務商更加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形成各自領域的集成化品牌,萬達的所謂城市綜合體就是其打造的商業生態圈的實體展現,會展業離這一天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