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圈不同于娛樂圈,雖然每天也都有新聞發(fā)生,但是誰“上頭條”這件事,除了當時引發(fā)點業(yè)界話題,過后就都埋頭工作,各就各位了。倒是行業(yè)里的上市公司,因為“物很稀”,當下的股市又十分動蕩,所以就常被“圍觀”。而且想獲得會展上市公司負責人的簡歷,只要問度娘就可以了。如潘建軍:從浙江某縣檔案局科長到阿聯酋中國商品交易中心駐華首席代表,再到上海國際廣告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2010年至今任浙江米奧蘭特商務會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從潘建軍這位會展上市公司法人代表的工作經歷來看,他屬于典型的公務員辭職,當年叫下海,現在叫創(chuàng)業(yè)那撥兒。和潘建軍年齡相近、老家不遠的會展人許鋒最近也頗受業(yè)界關注,剛從國企出來的他已和民營的“互聯網+會場資源平臺”——酒店哥哥“閃婚”,出任總裁。欲在幾年內打造一個上市公司?這雖是未知數,但他和潘建軍一樣都是志存高遠的“大叔”。既有行、動上佳的行業(yè)經驗,又有智、商相融的理論水平,還有情、理皆俱的表達能力。不但會撰文、出書,還是會展業(yè)甚至貿易、旅游界演講臺上的魅力“名角”。
和許鋒同在北京,從典型的會展管理部門走出來創(chuàng)業(yè)的代表人物還有沙克仲,他和前兩位年紀相仿,從事展覽相關工作20余年,分別在機關、事業(yè)和企業(yè)等不同性質的展覽機構擔任領導職務,具有豐富的展覽和管理工作經驗。擔任注冊會展經理(CEM)講師多年,對“會展經濟分析”、“會展營銷管理”有獨到見解。還多次應邀擔任IAEE年會、美國獨立組展商協(xié)會(SISO)CEO峰會和CEFCO等國內外大型會展活動主持人和演講嘉賓。在《會展大咖秀》專欄中的文章,都能切中行業(yè)要害,對問題認識深刻,行文干凈利落,幾乎無懈可擊。
談中國會展業(yè)僅提北京、上海是不夠的,無論是會展項目、展館還是人才,都必須要有廣州(東)。姜淮,六十年代末生人,廣東現代會展管理公司行政總監(jiān),同時也是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還是中山大學兼職碩士導師。他在中國會展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如厚街,雖然隱身廣東一隅,卻是開放前沿,不容小覷。他時而《說說會展表面那些事》,時而有《中國會展業(yè)的杞人之憂》,筆鋒不偏不倚,氣質不卑不亢,實為一景。筆者在行此文前,曾向姜淮求證他所在的現代會展公司“成分”,他答復道:“完全民營了。”
把以上分別來自北上廣的四位會展少壯派放在一起寫,實為他們有很多共同之處:從實踐中來,在理論上頗有建樹,事業(yè)風生水起,講臺上觀點新銳,并不時激揚文字、著書立說。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在不同時期所選擇的“國退民進”,即從國家機關或企事業(yè)單位出來,選擇走進民企或自我創(chuàng)業(yè)。
對于政府主導型展會轉型,政府是否應該退出展會業(yè)界一直在爭論,而與之相關的退出及介入的標準也沒有定論。但是,眾多高管從有政府背景的會展機構離職卻是事實,無論是前些年的“走進外企”,還是近幾年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加盟民企,都是業(yè)界有目共睹的事實。“互聯網+”帶來了更多機會?會展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好了?會展民企更成熟、更有吸引力了?也許都是。在去年,就有學者認為:“中國新一屆政府對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信任,新一輪國企改革業(yè)已重啟,‘國退民進’漸成趨勢。”而具體到會展業(yè),今年4月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強調了“推進市場化進程”。
趨勢之下,已起波瀾,有勇有謀者已在水一方,你可以不試水,但不能看不到會展趨勢和智者選擇中的“國退民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