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最受各界關注的新聞除“救市”之外,非“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莫屬了。
7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五個分離”將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構之間的掛靠關系徹底終結。這“五個分離”:一是機構分離,取消行政機關(包括下屬單位)與行業協會商會的主辦、主管、聯系和掛靠關系;二是職能分離,厘清行政機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職能;三是資產財務分離,行業協會商會應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單獨建賬、獨立核算;四是人員管理分離,行業協會商會具有人事自主權,在人員管理上與原主辦、主管、聯系和掛靠單位脫鉤,依法依規建立規范用人制度,逐步實行依章程自主選人用人;五是黨建、外事等事項分離,行業協會商會的黨建、外事、人力資源服務等事項與原主辦、主管、聯系和掛靠單位脫鉤。
之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堅持深化改革、科學發展和市場導向的基本原則”,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則是具體做法之一。可以看出,當前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都是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深化落實。
此舉會逐步將約7萬個行業協會商會推向市場,筆者認為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是機遇,行業協會商會的能力將得到更大釋放。據民政部統計,我國行業協會商會從上世紀80年代末不足1000個發展到2014年底的近7萬個,每年以10%至15%的速度增長,在各類社會團體中數量最多、增速最快。雖然其增長有政府背景的影響,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行業的發展速度。去行政化后,這些協會商會雖然失去了政府財務支持,但也在人事安排、機構運轉等方面擁有了更加獨立的空間,能夠根據市場要求,為會員單位提供更多的支持,為行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挑戰,與機遇相伴而生的必然是挑戰。過去的30多年來,協會商會數量的大幅增加在反映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著行政化的深深烙印。在市場化的影響下,一些行業飛速發展,逐漸細化成為多個分支行業,“一業多會”現象普遍。當前的協會商會,其會員常常出現重復入會的現象,而重復入會的單位很多時候并非自愿,而是顧及協會商會“紅頂中介”的身份。而方案出臺后,沒有顧慮的會員單位將擁有對協會商會的絕對選擇權,加之“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各種自發而成的社團、社群越來越多,企業在更多的選擇面前必然以“能為企業發展帶來實際推動作用”作為標準,這將倒逼協會商會重新審視自身價值,將服務重心完全轉移到自身會員身上,從而在市場中得以生存并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優勝劣汰成為必然。
在筆者看來,新的變革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會展業的發展:
第一,加速會展生態圈建設。展覽的重要作用是為供需雙方打造平臺,而優質平臺的打造需要主辦方、參展商、場館、觀眾以及服務商的共同努力。《方案》出臺后,協會商會將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潛能,致力于為會員單位提供最優解決方案,從而發展更多會員。這樣的良性循環,可以促使產業鏈上下游各方以最優方案結合在一起,使會展生態圈建設提速。
第二,推動品牌展會誕生。行業迅速發展使展會數量迅速增多,但品牌辨識度不強,為一部分劣質展會提供了生存空間,這與主辦方有著直接關系。而一些協會商會由于沒有從市場角度對展會進行篩選,常常成為主辦方之一,為展商所詬病。完全市場化后,協會商會公信力的塑造將成為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其支持的展會也必然經過重重篩選,兩者相互作用,一批品牌展會也將隨之誕生。
第三,激活專業職能。ICCA(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UFI(國際展覽業協會)之所以在國際行業領域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擁有客觀全面的數據分析能力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國很多行業一直缺乏科學嚴謹的統計數據,這與協會商會沒有發揮專業職能密切相關。去行政化后,經過優勝劣汰脫穎而出的協會商會將集結行業內重要、主要的單位,收集有效數據更加便利。為了給會員單位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使行業良性發展,以數據分析為代表的專業職能將成為協會商會必須肩負的職責之一。有了精準的行業數據作支撐,舉辦會展活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會展活動的運行效率與價值含量方會更高。
由此可見,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的脫鉤將為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脫鉤未脫管是此次《方案》發布的重要特點,行政機關對行業商會協會有著監管的職責。那么,管到何種程度、采取何種方式更值得關注。30多年的習慣改變需要時間,但去蕪存菁永遠是變革的唯一目的。
協會,到“市場的碗里”來,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