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國家展覽中心的啟用,兩大家具展同時登陸上海灘,展覽界一場腥風血雨的陣地爭奪戰正式拉開序幕,也為展覽市場的規范發展敲響了警鐘。
長期以來國內主要展覽市場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一直存在“克隆”展會,重復辦展的現象時常見于報端。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同質同城的展會愈演愈烈,這是很不正常的。展覽市場究竟是由政府來管?是展館來平衡?還是市場來調節?至今為止沒有一個明確的路徑。
一、歷史原因。九十年代初,我國會展經濟剛剛起步,除“北上廣”外,各地展覽項目相對較少,辦展場地規模較小,大家對展會的作用并不買賬。當時,部分展會因招展達不到成本底線,中途停辦、卷款跑路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進入二十一世紀,各地展館建設突飛猛進,發展之快令人咋舌,單從硬件說,許多城市已經達到或超過一些歐洲展會發達的城市,但展會市場供需和項目重疊矛盾變現象得十分突出,缺乏一個權威行業機構出面加以協調和平衡。
二、展館歸屬。一些城市由于展館是政府投資興辦的,自然會由政府派人管理;一些則是社會資金籌辦的,那就必須追求投資回報率,這也無可厚非。關鍵是市場的作用在哪里?行業又如何能自律?假如說一個城市同期舉辦同一題材展會,顯然會產生地緣爭奪和惡性競爭。如此下去,參展廠家、消費者和觀眾的利益誰來保障,一個健康的展會市場又在何方?
三、管理落后。展覽市場統統由政府來管,勢必影響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那么由展館管理的話,二、三線城市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然而,一線城市特別是擁有多個展館的大城市(如:北上廣)就難以平衡展覽項目的歸屬,這些辦展覽機構間利益關系僅憑展館是很難平衡的。
四、法規滯后。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積極推進展覽業市場化進程。堅持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導低碳、環保、綠色理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展覽業轉型升級,努力推動我國從展覽業大國向展覽業強國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這只僅僅是宏觀性指導意見,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并沒有出臺針對不同本地區特點的、具體的配套措施。
五、政出多門。同一個展覽項目,可以主辦的機構有N多個,各自有自己的利益驅動,機構辦的展會良莠不齊。致使參展廠家、消費者和觀眾的只有被忽悠的份,品牌爭斗亂象,致使展會未能形成合力,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知識產權也難以保障。
綜上所述,一個成熟的、健康的展覽市場,必須有一套科學、公平的、公正的、符合市場規律的法規,也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