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開篇有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對會展產業園區來說,“有”和“無”的關系是辯證的。產業園區“常有”,而疊加“會展”的園區“不常有”。或許,“無”喻示著產業園區的無定勢、無窠臼與無限可能性,而“有”則涵蓋著系統性、一慣性與固有規則。
產業園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其類型相對比較豐富,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金融后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產業園區的前身是工業園區,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工業為整體概念,產業是整個工業體系構成中的一部分。工業園區一定程序上是工業企業的聚集區,通常沒有明確行業產業劃分。公共政策設計上,工業園區需要大而廣的政策,而產業園區就更加注重針對性。
有資料統計,“十二五”期間,各地千億級的產業園規劃就有十余個。未來五年,中國或將進入各類產業園區建設的高峰期,投資規模將達數萬億元。
而隨著以文化、創意等為主題的產業園區的興起,傳統的工業園概念已鮮有提及,集合制造、服務企業等產業園,以及衍生出的產業園區綜合體的概念正方興未艾,它以某類產業為概念,配以公寓、酒店、辦公、會展等服務元素為配套形成規模化的城市綜合建筑群。
目前,就會展行業顯示的動向來看,已有區域政府、地產商、會展企業、投資商等將目光投向會展產業園區。先后付諸實踐的城市有廣州、深圳、上海等地。
作為會展投資洼地,廣州海珠區琶洲會展企業孵化基地(啟盛園區)較早年基本成型。該園區位于廣州海珠區新港東路“海珠科技產業基地園區”內,正對黃埔古港牌坊,北面緊靠珠江邊及未來的環島路。總規劃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面積2萬多平方米,是廣州一線江景甲級寫字樓。其園區重點引進會展服務創新產業,包括檢測認證機構、會展服務創新機構、會展創意產業、會展電子商務企業等,重點培育和孵化會展創意企業,形成會展服務創新產業的有效集聚。
與此同時,位于深圳龍崗的DCC文化創意園也于3年前投入運營。作為全國首個以展覽展示為主題的開放式、智慧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其愿景是對展覽展示產業鏈高端資源進行優化、整合、聚集、提升,為展覽展示產業鏈創新低碳環保生態的高新技術材料研發、創意設計等產品及應用提供一站式展示、推介、交易等綜合性服務。
而將目標鎖定國家會展中心的上海國際會展產業園,位于上海虹橋商務區(青浦區徐涇鎮),毗鄰國家會展中心和虹橋交通樞紐,是上海首個會展產業主題園區。希望采用“一園多基地”模式,全面盤活周邊存量土地和樓宇資源。
從投資取向來看,上述會展園區興起的沖動來自于現有的雄厚會展資源環境,比如琶洲之于廣交會及周邊場館群,DCC更是深圳文博會的分會場,而上海青浦則是依傍國家會展中心的黃金寶地,以會展為概念,進行地產的開發或存量土地的盤活,似是地產的根本訴求,對政府或投資方而言,尋覓出一條新的開發蹤跡。而對于會展行業來說,從無到有,在中國經濟的高速列車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園區的投資模式來看,有地方政府拿出地塊招拍掛的,也有已具基本條件按產業規劃招商投資的,還有栽好了梧桐樹等著鳳凰落地的。就第一種來說,筆者以為沒有大資本和成熟開發經驗者還是少碰為妙,君不見有多少“釘子戶”等著大財團來坐地談價呢,這個活交給地產商,征地、拆遷、談判是他們熟悉的運作模式,關鍵是得有大量的資金。對于政府有了規劃,完成了前期相應的“大掃除”工作,只要自身具有會展的“十八般武藝”,或許也可以參與其中。而最輕松愜意的當數第三種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做個二房東、三房東,坐地收錢,不過你得會包裝、會吆喝,還要會玩兒“花樣”。
會展園區“性本無”,但有了工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也便衍生出“有”。這個“有”或許蘊含著地方政府的訴求、地產商的訴求和會展行業的需求,在某個特定的發展階段,找到了彼此融合的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