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公認為是與旅游業并列的高端“無煙”產業,會展經濟更是匯聚資源、拉動消費的產業生態圈。經過18年的發展,西博會已成為觀察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窗口。四川如何以西博會為基點發展會展業和會展經濟,德國經驗值得借鑒。
會展業源自1890年的德國萊比錫樣品展覽會,百余年來,德國一直在全球會展業獨領風騷,國際著名的貿易會展有近三分之二由德國舉辦。德國擁有百余家會展公司,70多個會展城市,各著名城市都有著全球聞名的會展中心和會展公司,且主題分明、特色突出、分工明晰、配套齊全。柏林、杜塞爾多夫、科隆、法蘭克福、漢諾威、慕尼黑等各類展會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全球專業人士前往,德國經濟展覽和博覽會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全球展覽公司收入榜單中,法蘭克福展覽、杜塞爾多夫展覽、科隆展覽、漢諾威展覽和慕尼黑展覽等五家德國展覽公司位于全球前十名,德國會展行業企業總收入達到了37億歐元。
德國會展經濟還扶植了德國鐵路公司旗下的辛克物流(Schenker,也稱“全球國際貨運”)的崛起。源于德國會展物流的超高利潤,辛克物流不僅成為全球空運第二、海運第三、歐洲陸運第一的運輸公司,還成為一度占領近80%會展物流市場的專業物流公司。
中國在會展經濟上盡管發展增速較快,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由于整體起步較晚,當前在國際影響力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西博會在新起點上再出發,不妨借鑒德國會展經驗,在運作國際化、功能多元化和人才專業化上做足文章,讓西博會在未來發揮更大作用。
運作國際化。德國各舉辦會展的機構,除不斷拓展擴大本地會展的時空和規模外,還積極通過國際招商,吸引更多有實力舉辦國際性行業會展的外國機構到德國展示現代科技成果。同時注重國際合作交流,參與國外會展行業的競爭,有的直接在國外主辦會展,有的派駐人員協辦會展,還有的被聘指導會展。西博會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可以學習德國經驗,提升國際化的內容,根據實際優化國際化方向。
功能多元化。德國會展公司實行多元化經營,除主辦展覽會的“主業”以外,還注意充分利用場所、人才和環境資源,經常舉辦各類體育比賽、文藝表演、節日慶典等社會活動,進一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齊頭并進、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經營格局。多特蒙德會展公司不僅舉辦行業會展,還經常性安排國際明星演唱會和網球、橄欖球等賽事,既合理使用了資源,又提高了會展的知名度,還增加了會展的經濟效益,為擴大規模、維修場所和更新設備提供了經費支持。西博會作為一項大型會展,舉辦次數有限,時間間隔也較長,如僅限于會展,不利于做大西博會品牌。
應使西博會功能多元化,不定期舉辦以西博會為名義的各類中小型會展、賽事等,這不僅是對主會展的“預熱”和“保溫”,也是對西博會品牌的積久沉淀,博鰲論壇就在這方面進行了較好的嘗試。讓西博會不落幕,功能多元化無疑是一個好的思路。
人才專業化。專業化會展公司的生存發展有賴于人才保障,高素質的會展人才為德國會展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選拔和引進極其重要。漢堡、洪堡等高等院校設有會展專業,系統傳授會展理論,每年政府給予資助舉辦會展業培訓班,交流研討問題。德國AUMA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系統,通過課堂和現場教學,更新思想觀念,明確運行方式,把握工作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四川高校資源豐富,具備條件開辦相應會展專業,政府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引導作用。
持續迭代而引人矚目的西博會平臺,既可以有效地引入國內外的資源而帶動商流、人流、物流、金融流和信息流融合,又可以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催化會展的市場運行機制,培育有全球競爭力的本土會展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