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瑩:進博會定制政策普惠化,可加速中國會展業國際化進程
發布時間:2018-11-26 更新時間:2018-11-26 作者: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劉海瑩 點擊次數:74617
11月10日,歷時6天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圓滿落下帷幕。這場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開幕致辭中所言:“中國不僅改變了自己,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經濟。”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會展人,筆者深深以為,進博會對于中國會展業的國際化發展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樣本價值。
將上海選為進博會舉辦城市毫無懸念。站在展覽組織的角度看,與G20杭州峰會等國際峰會主要是各國政要參會不同,首屆進博會除了參會的政要外,還涉及3600多家企業參展商、1432家境外采購商、5000余件首次進入中國的展品,面臨海關、公安、商檢、知識產權、稅收等一系列問題,考驗的是舉辦城市國際化程度和應急應對能力。因此,進博會落戶上海毫無懸念。
即便如此,接踵而至的難題倒逼了現有管理體制升級。據報道,各有關部門針對進博會定制了20余項創新政策。例如,海關總署為首屆進博會制定了《檢驗檢疫禁止清單》《檢驗檢疫限制清單》《海關通關須知》《海關支持便利措施》和《展期內銷售的進口展品稅收優惠政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發《做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保障工作通知》,上海海關發布《入境驗證工作公告》,上海市公安局下發《進口博覽會期間物品管控相關指導意見》,等等。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張江科學城展示廳時,非常關心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由此可見,改革開放至今,各行各業“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是何等重要!
陳先進在卸任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會長時有感而發:“上海會展業離國際展覽業協會(UFI)提出的國際展覽中心城市5條標準的距離還很大,最重要的差距不是在硬件上,而是在軟件上。”上海作為中國展覽業最發達的城市,在國際接軌方面尚且如此,進博會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絕不是件容易的事。筆者認為,這些定制政策不應僅是進博會的最惠待遇,而應是會展業內的普惠政策。定制政策普惠化才是進博會對我國會展業國際化進程的最大貢獻。
毋庸置疑,進博會搭建起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無縫對接的超大平臺。如果說定制政策普惠化是對會展業國際化的貢獻,那么開放理念普惠化則是會展業平臺價值充分發揮的關鍵。6天展期之外的更多時日,需要的是進一步拓展開放范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加快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此情此景,多少與當年我國加入WTO有些相似。時至今日,“入世”隱憂已然化解,開放、共享是獲得發展的動力,這種理念也應惠及會展業。新興會展城市在加速發展過程中應主動做好引進外力和本地資源的平衡,選擇符合提升自己產業需要的組展商、技術商和服務商,形成并提升自己的會展產業鏈發展水平,促進當地的會展經濟發展向國際化邁進。
首屆進博會期間,從多數會展人到展會現場取經中可以看出,會展業界已將進博會作為行業發展的新標桿。筆者認為,有鑒于此,業界對于會展業升級的迫切性將是定制政策和開放理念普惠化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