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角度考量國內疫情背景下的會展場館建設
在中國,會展場館建設一直如火如荼,給人的感覺是:無論疫情與否,無論當下的場館出租率是高還是低,但各地會展中心建設基本沒有停滯,其動態可用“此起彼伏”來形容。觀當今展館建設態勢,似有“不建則罷,一建則大”的味道,最明顯的是深圳、濟南,還有幾天前武漢的建館消息。在此,我想從“生態會展”角度對會展場館建設談一些看法,以便新建會展場館建設更具“生態”特征。
各地場館建設動態
深圳:深圳國際會展中心,2016年開建,2019年7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整體建成后將成全球第一大會展中心(50萬平方米)。
濟南:濟南國際會展中心,2018年開建,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一流、中國第一的會展中心(室內展館面積將達到51萬平方米)。
杭州:2020年7月,杭州大會展中心吹響號角,預計投資145億元,總建筑面積150萬方,可更好解決杭州展館面積瓶頸。
武漢:綠地控股8月21日宣布擬在武漢建設武漢綠地天河國際會展城項目,預計投資500億元。會展中心建成后將成為中部最大、全國前三的會展中心,室內凈展面積45萬平方米。
從“生態會展”角度看待場館建設,至少需要有以下思維:
1.從宏觀中觀角度看場館建設
從宏觀國家層面看,會展城市需要合理分布。德國的會展城市分布可以給國內很多啟示,并非所有城市都適合大搞會展。這就意味著一些城市沒必要非得投入資源建場館而大力發展會展業。從中觀區域角度看,同樣應該是有些城市值得建場館發展會展業,而有些城市基本不需要涉及。因而,一個城市是否需要修建具有“地標”意義的場館,是否需要重點發展會展產業,本身就需要三思,而不是拍腦袋而一股腦兒地大力度模仿,最終造成城市資源的巨大浪費。
2.從產業分布狀況看場館建設
一個城市是否大力發展會展產業,與該城市產業發展內容及程度密切相關。脫離產業發展內容而舉辦大型展會,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較少。如果產業發展程度一般,盡管從產業與展會培育角度也有可能必要發展會展業,但相對產業發達的城市而言,發展相對緩慢,場館建設的必要性相對較少。大凡是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產業集聚性相對突出的城市,根據產業規劃修建場館和舉辦大型展會的必要性就十分自然。因而,脫離產業基礎修建場館本身就不可取。
3.從場館匹配程度看場館建設
對多數會展城市而言,根據國情,很少是只有單一場館的。這也就意味著,如何更好地具有匹配性地修建場館,同樣值得深思。城市的會展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集結了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會展資源,其體量同樣是有限的。因而,修建場館要充分考慮城市會展體量,不切實際地“建場館追求大型”的思維很不可取,過分追求大興場館的觀念不利于城市會展業發展。相反,如何有效挖潛,將現有場館的利用最大化,卻是業界始終值得精心思考的永恒話題。同一城市場館的匹配性,是城市管理者與業界設計者必須思考的。
4.從生態元素角度看場館建設
建了場館,就必須深入地思考利用率的問題。那么多國家至今對舉辦奧運會不太感興趣,除了財力以外,其中有一個原因是體育場館的后期利用問題。中國舉辦大型“主場”活動,可謂是舉全國之力而為之,舉辦過程自然風光無限或者成功不已,但事后場館的深度挖潛利用卻是軟肋。杭州亞運會場館建設,如果設計過程不考慮后期使用的可行性,那不免是設計的一大失敗。如何用更為生態的元素(材料選取、能源循環),也是新型場館建設的重要決策內容。建設好場館之后,再提“生態會展”,可能內容與范圍就要少了很多。
基于以上分析,主編認為,如果說不夠有秩序感的“同類展會殘殺、惡性競爭”是會展業不夠“生態”的表現的話,不顧實情大興土木動輒修建大型會展中心同樣是高度不生態的明顯體現,值得業界高度重視。
從現實而看,缺少一定體量的會展場館,自然將對城市會展業發展造成一定的瓶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城市都要發展會展業,并不意味著每個城市都要修建場館,并不意味著修建場館就一定要最大化。因而,審時度勢,充分研討,科學論證,對場館建設十分重要。做會展務必要高度重視其生態特性,不然大量的場館閑置或者利用率低下的問題必將出現。
特別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多數人都明白這一點,那為何我們的行動還是那樣似乎有點“變態”呢?
信息來源:明說生態會展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