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目前會展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如何?
王晶: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是一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會展專業雖然是被教育界和一些社會機構看好的一個專業,但仍免不了目前的大勢所趨。就目前而言,會展專業的學生就業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二是由會展行業需求特點決定的。前者對于就業的影響是涉及到各個專業畢業生的,持續時間是相對短暫的,因此無須作為會展專業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而后者的影響是根本的,是我們會展教育界需要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的。需要說明的是,會展專業學生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在不考慮外延的條件下,就內涵而言,會展的產業鏈有會展主、承辦單位,會展場館,會展設計搭建企業,會展物流企業。各種類型的會展企業對會展專業人才的數量、質量和類別的需求差別很大。由于會展教育剛剛起步,對市場需求細分的把握不夠透徹,加之各院校間相互學習,導致培養的人才同質化程度較高。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邊是各類媒體報道會展專業人才“稀缺”、“一將難求”,一邊卻是畢業生難找工作。
就業是需求和供給匹配的最好表現形式,也是檢驗會展教育界培養專業人才是否符合產業需求的一塊試金石。事實上,會展教育界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提供的“產品”為何不能適銷對路,如何才能滿足需求。
何雨華:會展行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高校開設會展專業更是新生事物。原先沒有這個專業的,所以我們員工的組成有各種專業,包括外語、管理、市場營銷及部分海歸人員等。
自從有了會展這個專業以后,陸續有不少會展專業的畢業生加入了公司,從事各方面的工作。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我們公司有不少會展專業的畢業生(當然后來不少人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又從事其他行業去了)。
展覽公司從事的業務是多樣性的,比如有主辦、展覽服務、會議服務等,所以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多方位的,目前的會展專業的學生主要是集中在專科層次開始的比較多,一線院校的一線教育機構基本上沒有。我個人認為目前院校培養的學生初級層次的比較多。比如說,有的是需要做文字工作,策劃展覽的,我們的學生明顯跟不上。包括英語的文書書寫等。比如說做整個打包服務的,整體安排活動的流程服務(如世博會的一些活動),國外大型會議的組織等。
主持人:名師出高徒,現在就各位所知,目前國內會展師資情況如何?
王晶:如果從1991年清華美術學院(原中央美術學院)設立中國第一個展示設計專業算起,在不足20年的時間里,會展教育從無到有,尤其是在近10年里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會展專業教師從原來的“半路出家”到現在已經有專門研究會展領域的研究生任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的進步。但是,如果不考慮政府政策和社會導向等問題,目前會展專業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差距的主要矛盾在會展教育方面。而教育的基礎是師資,也就是說目前會展師資還存在很多問題。雖然已經有一些院校在積極探索培養優秀師資的道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會展師資還普遍存在缺乏優秀的專業教師,現有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和缺乏創造性,師資培訓落后等問題。
莫志明:會展專業師資大多是轉型而來。現有師資根據各高校會展所從事的方向不同,主要來自幾個方面:會展策劃和營銷類的,大多從旅游、營銷、經濟學等方向的師資轉型而來;會展廣告、展示設計的,大多從藝術設計、裝潢設計等方向的師資轉型而來;當然,還有一些師資是從公共關系、文秘等專業轉型而來。師資的專業化程度跟國外會展專業師資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現在多所高校加人了澳大利亞TAFE模式和香港職業訓練局的師資培訓計劃,上海一些高校還引入德國先進的會展教學模式,相信在幾年時間國內會展師資水平會有較大的提高。
主持人∶各位認為當前教材能夠滿足教學需求嗎?
王晶:自2003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商務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化工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等紛紛組織出版了系列教材。從沒有教材到有教材再到出版十幾到幾十套不同層次的教材而言,我國會展專業教材的數量增長之快可以說完全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然而我們經常聽到任課教師和業內人士抱怨或批評很難找到優秀的教材。據我所知,現在有幾家出版社在積極籌劃出版會展專業的核心教材,至于哪個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者哪一本教材能被稱為核心教材,這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莫志明:當前會展專業的教材只能說基本滿足理論教學的需求,但還存在很多弊端,最突出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操作中存在著差異,懂操作的會展精英寫不出來或是無暇去寫,而寫書的又沒完全精通會展。造成現在國內會展專業還未形成權威、實用的會展教材體系。
主持人:何先生,從企業用人的角度如何評價目前的會展學生專業素質?
何雨華:會展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素質的培養,現在主流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寬口進。l~2年后根據興趣再細分專業。所以,會展學生如果僅僅靠學幾門會展方面的課程還是難以應付日后從事的會展工作。我個人以為一個學生是否真正對他所從事的會展行業抱有濃厚興趣,是決定他今后職業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付出與投入精力比較多,如果學生喜歡朝九晚五的小白領生活,從事會展就會感到非常失望;如果他沒有工作靈氣,同樣也不能勝任這份工作;還有現在招來的學生基本都是文科背景的學生,缺乏自身的學習能力。如果讓其從事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展覽項目,明顯感到他們缺乏知識儲備。所以我認為培養會展學生比較好的方法還是在其他專業的學生中開設相應的會展選修課,本人感到,交叉學科比較利于培養會展人才。
現在會展的學生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如果從事策劃及文字工作,明顯感到內涵不夠,包括招展函編寫、翻譯等。但是如果讓其做一些基礎工作,比如電話核對數據等,招展、招觀眾,有的時候又不夠耐心,認為是大材小用。現在的學生,需要自己正確地定位。首先必須認識到這個行業是個入門比較容易的行業,并不是自己學了會展知識就有多大優勢,重要的是你愿意投入多少,能付出多少。應該講,只有肯吃苦的,才能有大的發展。
支持人∶各位認為現在的會展教育存在哪些問題?有何應對之道?
王晶:本人認為我國會展教育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辦學熱情高,發展速度快,但基礎不穩,對就業帶來隱患;第二,招生規模大,專業教師少,沒有形成專業特色;第三,行業聯系少,合作不緊密,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
莫志明:我認為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中國式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同步的——重理論,輕實踐。高校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會展從業經驗,也沒有親自策劃、主持運作過展會,所教授的也大多是學院派的知識。會展是操作性極強的職業,強調的是動手能力,教學的側重點應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雖然現在的高校都把實踐教學融入教學環節中,但平常學習過程中只有1~2個星期,或是等到畢業實習一起將學生攆向職場,等于讓學生自己到市場中自學自修,教學輔導沒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比較贊成澳大利亞和香港的職業教學模式。澳大利亞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階段、分學期交叉進行;香港是直接放在企業或校辦企業中進行,既汲取了理論知識,在強化實踐能力的同時深化理論的認知。但我們完全按照國外的培養模式來大規模推廣存在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可能在教學時間和方式上跟教育管理部門或各院校所制定的教學管理規定相沖突;或者是在同一時期內,會展企業容納能力有限,這些客觀因素都制約著我們的教學改革。
主持人:中國的會展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因為我們現在擁有一個全球最好的展覽市場,市場對“會展學生”產品的需求為中國會展教育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目前從事國內會展教育的師資狀況年,大多數都是年輕學者,外語水平高,而且不少都有在國外考察、留學的經歷,對國外會展教育有較深的理解。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當前的會展教育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