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展覽活動如果以1851年倫敦首屆世博會算起,已有近160年歷史。現代展覽業如果以1925年在意大利成立國際展覽聯盟為標志,至今也有85年之久。中國則是1902年在武漢首開勸業展場;1929年在杭州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新中國更是在建國后,各種展覽會接連不斷;改革開放使展覽業蓬勃發展。所以。當我們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時候,提出關于展覽業開辟新道路的課題,乃是頗有見地的。本文擬借助《展覽通訊》這一內部交流平臺,緊密結合近十年來中國展覽活動的新發展,提出五個有關展覽理論的新視點(分別涉及展覽與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以供大家討論。
一、展覽與經濟:經濟全球化賦予展會更大的功效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變化之一。中國自2001年正式入世以來,已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經濟全球化給展會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功效,因而也就更受關注。
1. 多種貿易的綜合平臺:展會本由集市演變而來,其地域性和時限性都很明顯。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時空距離在縮小,使展會的地域、時間、商品等范圍不斷擴展,日漸成為多種貿易的綜合平臺。所謂“多種貿易”是指:國內與國際貿易、商品與服務貿易、單項與綜合貿易、雙邊與多邊貿易等方面;所謂“綜合平臺”是指:展會可發揮展覽、演示、接觸、交流、聯絡、溝通、洽談、成交等綜合功效。此外,展會還有實物型與虛擬型,短期的與常年的,展覽結合專業市場,展覽結合會議論壇,展覽結合節慶展銷等眾多形式。
2. 壁壘紛爭的激烈戰場: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風險全球化。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就是如此。當前發達國家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已擴展到國際展覽會,使之成為壁壘紛爭的激烈戰場。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又要以出口拉動經濟發展,所受這種打壓尤為嚴重。近年來在歐洲的漢諾威CeBIT、柏林IFA等展覽會上,多次發生中國展品被指控侵權而遭展臺查封、人被帶走的嚴重情況。這些情況都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密切相關,只不過展會成為各種復雜斗爭的戰場了。
3. 產業活動的有效載體:這方面勵展博覽集團的CEO陸思奇先生說的好。他說:“專業展會必須貼近所服務的產業,理解和預見所服務產業的發展趨勢;要使參展企業能夠在展會上得到該產業“成本—效率”的最新解決方案;創造出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務、聯系、和諧的社區般的環境”。通過以上這番話,我們不難體會展會作為產業活動有效載體的重要作用。
4. 拉動經濟的特殊手段:在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國的展會經濟活動得到國家高度重視。2008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20項具體措施》。中就明確提出“發展會展業,大力促進節假日和會展消費”。2009年2月在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時刻,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了2010上海世博會的籌辦事項。會議指出,按進度、高質量完成上海世博會的籌備工作,有助于提振信心,有利于克服危機,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二、展覽與社會:展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
從展會起源看,經濟和貿易因素是首要的。但展會在展示宣傳方面的社會功能也日益突顯出來。現在世界都認同“軟實力”的說法。而“軟實力”絕非僅在經濟方面。
譬如我們可以注意到,近年來我國與俄羅斯、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都在舉辦過雙邊的“友好年”活動。其中互相舉辦展覽就是必有的項目。2008年和2009年,在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和建國60周年的時候,展覽會都成為展示成就和宣傳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們還應注意到,展覽更是人際接觸的重要信息節點。
三、展覽與文化:展覽活動與文化創意的緊密結合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在中國興起的重要服務業門類,而且它從一開始就與展會結成不解之緣。自2005年深圳舉辦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來,現在國家級的文化與創意展覽會已有5個;省市級別冠以“文化產業展覽會”名稱的,數量近20個。此外,文化創意類的專業展覽會,諸如:動漫展、影視展、圖書展、藝術展等更比比皆是。譬如,2009年12閱30日,“首屆中國國際影視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在東莞開幕,共450家動漫企業齊聚于此。開幕第一天就簽訂合同120項、金額80億元。展覽會還頒發了“十大中國最具產業價值影視動畫作品”、“最佳動畫衍生產品設計”等獎項。
關于展覽活動與文化創意的緊密結合的關系,這是近年來我國展覽業界開始關注的一個課題。《中國會展》雜志以2005年舉辦中國會展文化節為先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撰寫《中國會展文化發展研究報告》。
四、展覽與科技:展會的虛實之爭促進了更快發展
2009年關于實體型展會與網絡型展會的關系問題曾出現了爭論。這種“虛”、“實”之爭的焦點在于,原本相安無事的展覽公司和網絡公司,由于網絡公司挾自己客戶資源優勢也要舉辦實體展覽會(主要是網商開店的各種商品展覽會),而變得激烈起來。
但是對于大多數資本貨物型的專業展會而言,上述顧慮似乎還不大。因為,畢竟網商幾乎全部是資本不大的中小企業,他們適合經營的也大多是便于網上交易的生活用品或較低價值的一般商品。大凡生產資料性質的所謂資本貨物,大凡技術含量高、需要系列配套服務的技術產品,如果僅憑虛擬的影像來訂貨下單而不對技術性能參數談判和實際演示操作就要簽約成交,實在是難以想象的。
可以預想,今后的各種實體型展會與網絡型展會將能夠獲得相輔相成的發展。其前景應當是進一步發揮實體型展會與網絡型展會的各自優勢;既要繼續辦好實體型展會的宣傳網頁、專項網站,同時也要借助網絡公司的技術平臺,搞好網絡展覽會的運營。
五、展覽與政治:對我國政府主導型展會的新認識
政府主導型展會在我國會展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和發展正在成為會展經濟的中國特色之一。最新的認識是,當前大量政府主導型展會的存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借助政府支持的力量,實現中國政府主導型展會的發展愿景——成就中國的會展強國夢,成為中國展覽業的“領軍型展會”,承擔起全面提高中國會展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歷史性使命。另一方面,要適時地進行市場化的轉型,實現“四化”、“三效”的改革目標。即:“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信息化”和“效率、效果、效益”。其可采取的路徑和方式是,政府發包購買服務,逐步向完全的市場化運作轉變。當然以上的變革都將結合實踐的發展,不斷總結和研究。
中國的會展經濟具有其自身特色;作為中國會展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政府主導型展會,當然也一定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規律。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以上我們從展覽與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政治等五個不同方面匯聚了一些涉及展覽理論的新視點。宋詩有云:“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展覽業的創新發展也如這滔滔之水,必須匯合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大江大河之中,而與時俱進地跟隨發展著。只有這樣,展覽業才能保持其不斷發展的動力,才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以上僅是本人對于展覽業創新發展的一些粗淺認識和分析。謹借此文誠邀大家共同討論,并請各位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