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商務部外貿司文仲亮副司長率團訪港,召開座談會,聽取業界關于成立中國會展行業協會的意見。
會上,筆者講了兩點:
其一、中國會展行業協會成立時機尚不成熟,因為中國會展業還存在許多不健康、不明朗因素,尤其是中國各級政府對會展業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
其二、 現在如果急于成立協會,可能很好,也可能更不好。
為什么筆者會提出有違主流意見的想法呢?
首先,中國會展行業協會是權力型的機構?還是服務型的機構?甚或是具權力與服務型皆有之的機構?倘若是權力型機構,何不直接成立國家會展局(或者在商務部下設立會展司),其權力來源更加直接,且與國家宏觀管理接軌,更加能體現國家對會展業的思考與管理。
如果是全服務型的協會,倒是希望研究一下目前存在于各省、市的會展協會。成功為全服務型的協會有幾多?這種形態的協會,還要看掌門人是誰?是民間企業?學術界人士?退休官員?在職官員?如果由退休或在職官員經營,必然與權力掛鉤。如果是民間與學術界人士經營協會是很困難的,經費何來?誰為協會背書?權威性由那里給予確定?要服務一個城市幾百個會員已經很困難,要服務全國4-5千個會員真是前無古人!
因此,可能的結果是權力與服務并重型的協會。既然協會與權力沾上邊,誰來行使這個權力呢?是商務部?是貿促總會?是國家發改委?還是科技部?文化部?真不敢想象,由于權力主體的不同可能產生不同的后果。更何況在這種體制下,權力是第一的,服務必然淪為第二,或者地位更低,那么我們要這個協會干什么?
其次,既然稱之為協會,必須有若干交會員費的會員。會員的組成如何?是否凡從事會展業的企業都可以參加,在我國這方面的企業少說也有一萬多家,如果都參加如此龐大的協會能提供什么有效的服務?如果只限某些企業參加,例如只500家限定規模企業,那么這個協會是否會變成“富豪”俱樂部?有人主張全國的協會由地方的協會組成,這又會產生另一類問題,地方協會能否代表各地的從業機構?地方協會與全國協會是否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第三,我國幅員廣大,東、西、南、北、中地情各異,東部已在快速邁向國際化,中、西部在向市場化推進,還有大量的地區需要政府注血,如此龐大而復雜的經營環境,如何由一個全國性的協會統籌、協調與服務呢?畢竟會展業不是某一個單一的產業,可以垂直管理、統一規劃。會展業本身的特性是服務于千業萬戶,也涉及到城市與城市的競爭,甚至于城市中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其復雜性是其它行業難以相比的。
第四,會展業包涵會議業與展覽業,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畢竟是兩種形態完全不同的業務。目前有些協會下設的機構達數十個之多,這些下設機構也只開開會、吹吹水而已,不能解決許多實際問題,但畢竟不是全國性的協會也就罷了。如果是全國協會,就議題而論,下設機構沒有一百也有幾十。我真不知道誰有這個能力來駕駛協會的運行。
第五,當前中國會展業面臨一種外國所罕見的畸形發展,前年金融風暴之后,各級政府出手(出錢、出力),美其名曰推動中國內需、挽救出口企業,僅筆者手上的資料,若干政府撥款以千萬計,有的達到五千萬,組織一些展覽會、參展與觀眾都不要錢,連住宿都包攬。政府出手自然富麗堂皇,但苦了在會展市場中掙扎多年的企業。請有關部門調查一下,有多少這類企業在當前環境下被沖擊也經營不下去。美國當代經濟學家克魯明,片面推銷凱恩斯理論,認為政府投入會有乘數效應,促使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后,投入八千多億美元,但結果不彰,引起社會的不滿,反而另一個受岐視的經濟學家費雪提出的擠出效應,廣受認同,他的理論很簡單,認為政府花錢會把甲項資產轉到(或擠出)乙項資產,并不會創造新財富。這些世界級經濟理論的比拼,也許對我們思考問題有所幫助。筆者并不反對政府在特定環境下采取一些措施推動經濟活動,但是也不主張用政府的錢(請注意這是納稅人的錢)破壞正常的市場運作。市場的環境一旦被一時之快而破壞,想恢復正常秩序,要付出加倍的代價。不知某些朋友是不是意識到這個問題。這里,我想問一個,如果會展市場受到某些政府不當行為(我說的是不當行為)的干預,協會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以上寫了半天,無非是闡明一個觀點:當前成立全國性協會時機不成熟。
如果行內朋友急于成立這個協會,我倒建議在網絡上廣泛征集意見。就協會定位、協會功能、協會組成、協會管理、協會章程…等等一系列問題作一個詳細的、全面的意見收集,然后再研究協會成立的可行性。也許這樣會更加可靠一些。
本文的觀點可能不符主流、不受歡迎,但筆者絕非惡意。事情與我無關,只是善意提醒而已,希望全國性協會的成立需要慎重又慎重。以能真正能起到推動我國會展業向健康方向發展,以此為標準作出衡量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