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業和做人是一樣的,不同的階段總伴有不同的煩惱。會展行業也不例外。展會初創時期,愁的是規模、影響;等到展會品牌確立、受到行業關注時,愁的又是如何成為業內老大,建立不可撼動的地位。當然,要做好稱為事業的展會,煩惱肯定是如影隨形。
A君是會展民企老總,某行業展會創辦人,花6年時間把自己的展會從3000平方米做到了6萬平方米。最近他有點煩,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有人要收購展會,我到底是賣還是不賣?”“有人想買你的展會,不是好事情嗎?”我開玩笑地反問:“如果你想賣,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不想賣,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在一大堆可以賣也可以不賣的理由中,我們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聊天,但沒有結論。因為在這里,賣與不賣確實是個問題,如同哈姆雷特要思考和回答的一樣,好像沒有第三種選擇。不過,結論沒有,啟發倒是有兩點:一是A君的展會遇到了成長的煩惱。作為創辦人,A君對展會的感情、對工作團隊的感情,恐怕不是單純的價格可以衡量的。二是這樣的煩惱與展會的價格無關,反而是與A君的信仰有關,關乎其事業觀、價值觀。
與A君的小富即安相比,B總則在會展業內長袖善舞,不僅以二線城市會展民企身份并購重組一線城市展覽公司項目,還前往海外洽購知名的展覽項目。然而,懷有宏圖大志的B總同樣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2012年,B總奔波于國內外各城市之間,目的是為其上市尋找合適的“戀人”,他甚至主動提出可以“試婚”。一年過去了,雖“落花有意”,但“流水無情”,迫于各種利益糾結,合作雙方彼此似乎很難適應,讓曾一度對上市雄心勃勃的B總不免感嘆:“民企生存之艱、發展之難,超出想象!”
其實,A君、B總的經歷在會展圈內大有人在。有會展人發微博謔稱:“有一種假象一直存在:媒體說宣傳他,官員說支持他,專家說他前景頂呱呱,所有人虎視眈眈地看著他。而現實是,他只是一個‘服務生’,吃得差,穿得差,天天還要裝偉大;上家打,下家罵,隔壁的孩子也要欺負他。他就是會展業。”網友跟帖表示贊同這一說法。這里雖有戲謔調侃成分,卻也道出了會展圈及其從業人員的尷尬處境。
盡管處境尷尬,不斷遭遇成長的煩惱,卻仍有大量不知疲倦的會展人“執迷不悔”,這其中最值得敬佩的還是那些(包括A君、B總在內)有追求、有目標、有事業心的民營企業家。
作為會展業獨立作戰的一支生力軍,在政府主導型展會的強勢擠壓和外資會展企業資本競爭的沖擊下,民營會展企業在夾縫中尋求突圍。一路走來,不可謂不小心謹慎。幸存下來的民營會展企業,經過多年積累,在展會規模逐年擴容、行業份額逐漸增大的情況下,開始躁動并不安于現狀,蠢蠢于資本運營。就像《資本的游戲》所揭示的上市企業心理:產品運營爬樓梯,資本運營上電梯;前者一代致富,后者一夜致富。
民營會展企業追求上市目標,實現資本運營,恐怕并非只想著一夜暴富,他們更需要的是能夠得到像政府主導型展會那樣的政策支持,擁有外資會展企業那樣的財力底氣,以此來證明自己不再是受虐的“小媳婦”,急切地想撕掉“服務生”的標簽,想挺起腰桿做一個有身份和地位的主角。
其實,這些都是會展行業發展壯大中必然要遇到的煩惱,對于這些煩惱,暫時還沒有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