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發布的2012年中央財政決算報告,匯總2012年中央行政事業單位等用當年財政撥款開支的因公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支出,合計74.25億元,比預算數減少5.59億元。這主要利益于各部門切實落實中央有關厲行節約的要求、大力壓縮“三公經費”,減少了相關支出等。然而,“會議”消費情況卻令“三公”治理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會議報告中提到,一些部門在計劃外召開會議,有的超標準、超范圍支出會議費。其中,審計的45個中央部門本級2012年共舉辦會議8698個,包括三類及以上會議2036個、其他論證和評審等會議6662個,實際支出6.98億元。審計發現,有31個部門計劃外召開三類及以上會議1129個;抽查的5423個會議中,在非定點場所召開459個;抽查的5.33億元會議費中,超標準列支3954.61萬元,轉嫁其他單位或擠占其他支出4036.5萬元。
會議是政府部門傳達和貫徹政令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方式。然而,會議中的鋪張浪費現象非常嚴重,已和公款吃喝、公車浪費一起,被公眾稱為建設節約型政府的三大頑癥。筆者認為,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腐敗”。會議“腐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會議重數量輕質量。不能否認,會議是領導工作的重要形式,其功能在于:研究工作,做出決策;統一思想,消除分歧;布置任務,明確分工。然而,會議過多過濫就有違初衷了。一紙通知能解決的問題,非要把大家召集攏來,讓領導在臺上照本宣科一遍,以示鄭重。有時為了提高會議的級別,還要特請地方、部門一把手親臨會場做指示。
一項統計顯示,我國一定級別的機關干部,每年參加的大大小小會議不下50場,一年中大體有40%的時間參加上級各部門召開的會議,40%的時間在本部門開會,只剩下20%的時間處理日常工作。而一般會議都會印發領導講話、會議交流材料等。所以另一項與之相關的調查結果是,我國公務人員的人均紙張占有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是部分發達國家的10倍。與此同時,我國城市固體垃圾中,廢紙已占到15%。
這樣的會議除了起到“傳聲筒”的作用,無非是在中央文件的基礎上再加些壓,如把“重要”強調為“非常重要”,把“加強”改成“重點強化”,但實際上既浪費與會各方的時間、浪費熱情、浪費信任、浪費人力物力,更會給本來盛行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機關干部制造偷懶的機會。一些黨政領導和機關部門原本工作手段單一,工作方法簡單,時刻等著群眾來朝拜自己,接受“訓示”。一旦無論什么事都是“開會落實”,勢必形成會議依賴癥,使高高在上,不愿下基層接近群眾的衙門作風更加嚴重。結果必然是口號響在墻上,工作浮在面上,損害黨委政府信譽。
二是會議重形式輕內容。毋庸置疑,會議的精要在于“聚而議之”,“聚而議之”是為了傳播有價值、有必要傳播的思想。理想中的會議狀態是,臺上傳遞指令或發表供討論的意見、文章,與會者表達心聲,彼此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討論。無論發言者多么權威,都能平等地受到質疑,而每一個有價值的意見,都能被尊重且得到回應。在此之間,公民的個性表達得以彰顯,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民主、科學的討論程序避免組織者的決策失誤,或是通過平等發言形成相互尊重、自由討論的意見市場。然而當前會議的形式主義仍然比較嚴重。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并不很多。”這樣的會議開的有什么意義?網上流傳一首“開會謠”:“開會再開會,不開怎么會;大事要開會,小事也開會;主席一上臺,儼然大掌柜;扯東又拉西,全憑一張嘴;會開大半天,下面打瞌睡;實在話不多,水喝好幾杯。若問聽的啥,早就隨風飛”。話雖尖刻,但說的也是實情。
當效率日益成為現代社會各個經濟體的追求時,每一個人都有資格拒絕形式主義會場的入侵。形式主義的沉疴與講究效率是格格不入的,前者滿足于表面文章,后者提倡務實、爭分奪秒、實際發展。往小了說,形式主義會議耽誤的只是時間以及正常的工作進程,而往大了說,長期流連于走形式,不僅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甚至會造成一個社會與民族浮躁、浮夸、淺薄、平庸的心態。
三是重排場輕成本。舉行會議,是黨政機關常見的行政方式之一;而不講會議成本,也是不少黨政機關不重視節約、隨意揮霍浪費的一種表現。一些會議主題分散、內容寬泛、會期拖沓,僅把開會本身作為目的,開與不開一個樣;一些會議會場布置華麗、會議用品高檔、材料厚厚一沓、實際都是形式;一些會議安排本身就很浪費,不僅食宿超標,會后旅游,還要發紀念品;一些領導參加會議,要么干坐陪會,要么隨意演講,還有人喜歡講長話,逢會就要“你方講罷我登臺”,即使內容大同小異,甚至重復也要說,講話成了政治待遇,不講就失了官價身份,根本不問講話既浪費時間,也耗費會議成本。
目前許多國際會議都很講究節約,要求時間要短,講話要短,注意節約會議成本。譬如申辦奧運那么浩繁的工作,申辦陳述僅半個小時;上海《財富》全球論壇年會,會議發言每位只有90秒;而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獲獎嘉賓,每人發言時間則不能超過45秒,一旦超時會被噓下臺去。而一些企業更注意會議成本,據說韓國三星集團某骨干企業在開會時使用了一種“沙漏計時器”,沙漏計時器上方漏斗里裝的沙全部漏到下方漏斗的時間是30分鐘,在沙漏完的那一刻,主持人必須得出結論并無條件宣布散會。日本某公司開會時,與會人員則都要站著,據說這也是為了縮短會議時間,減少會議成本。乍一聽覺得過分,但仔細想來又不無道理:人是有惰性的,坐著開會舒服,不知不覺就會把會開長,加大會議成本;久而久之還會養成開長會的習慣,辦事效率也會隨之降低。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少開會、開短會、講短話,“節時敬字惜紙”,不僅是干部群眾的強烈呼聲,是機關作風建設的需要,更是貫徹十八大精神,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應有之舉,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