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歲末盤點,幾家媒體相繼梳理出年度十大會展新聞。毫無疑義,2015年是中國會展業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依據中國會展業的高度制度依存性,國發15號文《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及隨之批復商服貿發〔2015〕329號《關于建立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請示》,同意建立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無疑算作去歲年度“置頂”新聞大事件。而多家民營會展企業在資本運作的推動下相繼在新三板掛牌,政府展的市場化改革呼聲高漲,“一帶一路”戰略拓展了會展國際化空間,互聯網思維下以社群為載體、以“眾籌”模式試水成功的會展人大會及其完美收官之作的產業會展對話,以及成都、長沙、深圳等地方場館巨無霸的次第啟動,直至年末旨在推進會展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北辰會展航母浮出水面,中國會展業欲以嶄新的面貌在“十三五”開局前夜開啟大變革時代。
如此,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
值此新元深夜,萬籟俱寂,而筆者思緒飄蕩,浮想聯翩,自忖經年治學、治業心路,轉而力求以“出世”之心厘清“入世”之事,“妄言”大變革需要大理論。
遙想三十年前,筆者追隨導師研讀哲學原著,其中百多年前恩格斯寫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簡稱《費爾巴哈論》),是現代唯物主義的經典。1888年,恩格斯在該書中將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成的批判費爾巴哈的11條提綱,作為該書的附錄首次發表。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實踐觀點。這是大變革時代催生出的產物,奠定了唯物史觀的基石。其“理論為先導,實踐為基礎”的精髓,至今仍時時影響著筆者的價值判斷。
時光轉換,筆者研究生階段轉入理論經濟學的學習,主攻西方經濟學和產權制度領域,明了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的兩大基石,無論何門何派,得從這倆“伙伴”關系出發。
竊以為,治學的價值回歸點是掌握分析問題的思維工具,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縱觀中國經濟,實踐推動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理論不斷深化、調整乃至創新。
我們已經嫻熟地駕馭著“三駕馬車”將中國經濟引領到飛速發展的大道上。供給側改革無疑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由此,專家們正傾力研究解讀有關供給理論的“前世今生”及其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對策作用。
自2015年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兩次強調,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稱,“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自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僅是表象,供需錯配才是實質,因而需要從供給端著手改革。
供給側改革源自20世紀70年代至80 年代,美、英經濟相繼陷入滯脹,“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分別采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美、英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淖。
這一政策理論依據當可追溯到宏觀經濟理論創始人凱恩斯,他對 1929年至1933 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深入的思考,于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這在西方經濟學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這一理論成為西方國家拯救經濟危機的良方。但隨著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的 “滯漲”,即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凱恩斯主義受到質疑并宣告失效。
凱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向私人壟斷過渡的英國。當歷史進入20世紀以后,作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典范的英國,開始染上今天人們所說的“英國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于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后,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后,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下來。
一個國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領先地位往往成為阻礙它進一步發展的歷史重負。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至1901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紀中的前進步伐。世界工廠、大殖民帝國的特殊歷史地位,通過種種機制使英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組織的完善和經營管理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逐漸落到后起資本主義國家后面。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最終削弱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越地位。
歷史往往有其更多的相似性。從專家分析來看,中國當前經濟的表象是:需求不足。自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從需求側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見頂回落,過去三年持續零增長,中國較難獨善其身,而低成本優勢不再,令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不可避免。內需中,2011 年人口結構出現拐點,2012 年人口撫養比見底回升,2013 年底產銷量增速持續下行,工業化步入后期,投資增速持續下行。
那么,供給側改革為會展業提供了哪些機遇呢?
猶記得,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以出口為導向的珠三角經濟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為解剖“麻雀”,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月內兩次親臨筆者所在的東莞厚街鎮兩家企業考察調研,一為民營、一為臺資,均屬代工企業。不久,廣東省政府及外經貿廳著眼幫扶外商投資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從率先脫困的角度著手,選擇在經濟外向型典型的東莞組織舉辦廣東省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內銷博覽會(以下簡稱廣東外博會)。隨著國家調整經濟戰略,以擴大內需為舉措推動經濟發展,展會功能進一步深化。2012年,為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同時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實現內外貿并舉,廣東外博會升格為由商務部等五部委與廣東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產品博覽會。從“率先脫困”到“擴大內需”,再到“轉型升級”,隨著國家經濟戰略和產業發展方向的調整,展覽會“銜命”而行,承載著導向性的功能。
當前,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國內不少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經貿類政府展,或立項,或調整,進而走出國門,向沿線國家挺進,目的是拓展國際市場,將過剩產能進行有效化解和梯度轉移。因而,與此主題戰略相應的展會將會帶動政府、組展企業等各類主體掀起新一輪辦展熱潮。
供給側改革從生產的角度看,將激發消費傾向,使得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進一步上升,而第二產業中的傳統工業部門占比將明顯收縮。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淘汰落后產能意味著制造業部門就業承壓,而服務業則可吸納就業。因而,創造條件、促成勞動力的跨部門流動,也將是未來勞動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據統計局數據測算,第三產業每增長1 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 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創造50 萬個左右。而考察企業就業狀況,自2007年以來,服務業PMI 就業在絕大多數時期高于制造業PMI 就業指標,這意味著服務業就業狀況好于制造業,將成為未來主要的就業“容納器”。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現代服務業,會展業在改革中的作用也必將獨樹一幟。多年前,就有每增加100平方米展覽面積可增加上百就業人數的統計。
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理念讓我們做大做強中國會展業和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集團有了政策理論依據;創新驅動理論為眾籌辦展、辦會提供了思維工具。值此變革時代,會展業呼喚大理論的創新,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彰顯應有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