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見老友,就年齡而言應是小友,數月不見,談及展會自媒體營銷,他的見解與實踐又上層樓。對我很有啟發。
從手機上翻看他負責的展會項目采用微信服務號做的APP,發現新聞稿寫得不錯。問及何人“操刀”,答曰:一位實習生,一位大學新聞專業本科即將畢業的學生,一位女生。經了解,該生實習不到四個月,但工作熱情,有責任心,悟性好,經過指點后,現打理展會項目的新聞生產已可獨當一面。
此事引起我的兩重思考:
“展會主辦方為什么要生產新聞?”
請不要介意我使用“生產”二字。各位往下看就會明白。通過新聞推廣展會,是主辦方營銷展會的重要方法之一。這毋庸置疑。問題是,新聞稿由誰來生產?許多業者認為,展會新聞應由正規媒體的記者來寫。實則不然。正規媒體(一般泛指官媒)報道展會,要么是特別感興趣(如報道在烏鎮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或接受指令必須宣傳(主要是政府展),或與自身廣告收入有關(展會在媒體上投放廣告),還有是記者受邀或個人頗有興趣。因此,正規媒體報道展會是有選擇性的,不是所有展會都能讓媒體尤其是讓重量級媒體來做報道的。
另一方面,展會主題多種多樣,主辦方推廣展會的訴求各不相同,正規媒體記者寫的稿子未必能夠準確反映展會的特點。更何況,也不能避免正規媒體做展會負面新聞的報道。此外,這些媒體的版面也不能隨時聽用,記者寫了稿子但發不出來,或是版面位置不理想的情況(媒體發稿并不由記者說了算),并不少見。
正因如此,長期以來,一些主辦方都有自己“操刀”展會新聞的習慣,只不過把寫好的稿子發給記者,假手于記者在正規媒體上發稿。換言之,主辦方自產新聞稿,久已有之!
自從有了互聯網,橫空出世、不斷蛻化的新媒體和自媒體,讓展會主辦方在擁有了媒體平臺的同時,極大的增強了媒體意識。主辦方紛紛認識到:展會本就具有媒體性質,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媒體和自媒體與展會融合后,正在并已促使展會的市場營銷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新聞在內的營銷內容的生產,由于傳播渠道和傳播工具的創新,正在并已呈現全新的模式!既然主辦方樂以媒體視角定義展會,那么作為媒體,“內容為王”便是題中應有之意,“內容生產”就順理成章。以“生產”概念貫穿包括新聞宣傳在內的展會營銷內容,個中意涵較之“寫新聞稿”深刻許多!
在互聯網時代,主辦方在擁有網站、微信、微博、微群、QQ群等諸多新媒體和自媒體之后,特別是附著于移動終端的媒體如APP之后,主辦方日益認識到,展會信息傳播的對象并非“大眾”,而是“小眾”。無論是專業展(B2B),還是消費展(B2C),其受眾——展商與觀眾,都是“小眾”,更是“分眾”。基于此,展會主辦方利用新媒體和自媒體所進行的新聞推廣,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點對點”(O2O)方式的精準推送,更能發揮營銷效力。綜合上述的結論是,展會主辦方必須要生產新聞。
“展會主辦方由誰來生產新聞?”
在展會主辦方,從管理上講,新聞生產屬于市場營銷的業務范疇,理所應當由市場部門來管。如果在市場部門里面細分業務職能,新聞生產屬于展會營銷內容生產的一部分,自然應放在內容生產的管理中。我理解的展會營銷內容生產,應是包括與營銷相關的大部分文案的生產,如參展/參展邀請函、電子報,甚至手機短信。在主辦方生產展會新聞的人,崗位一般叫“文編”。一個稱職的“文編”,既要懂展會,又要會寫作。所謂懂展會,是要求不但要懂得展會的營銷,而且要懂展會主題所對應的行業;所謂會寫作,是指有新聞意識,善于新聞寫作,也包括新聞編輯的技能。
正如本文開篇所講實例,近年來許多展會主辦方招聘新聞生產人員,對于具有新聞專業背景的人多有青睞。究其原因,一是,這種人受過新聞專業訓練,有新聞意識和寫作能力;二是,展會及其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可以入行后通過實踐來學習;一般寫作能力好的人,思維邏輯不會差,這種人學習的悟性一般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