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以“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集客、獲客之后的孵化工作,以及客戶行為和客戶數據資產,希望擁有一個集成的營銷系統,提升營銷效率、降低營銷成本。而31會議就是這樣一個想客戶所想的企業,今年9月,31會議重磅推出“營銷云3.0”。
他們把傳統提升會議效率的產品發展延伸到會后的客戶管理和維護,加長了客戶的使用周期,滿足了客戶對于會前、會中、會后的各種需求,本期雜志記者有幸采訪了31會議CEO萬濤,聽他談談未來企業戰略的轉變和產品的發展。
記者:
今年,31會議發布許多新產品,能否介紹下公司的經營思路和目前的業務狀況。
萬濤:
我們的傳統產品還是商業會議,但隨著現在服務的社團會議和學術會議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客戶需要的是一套更細化的管理系統。尤其對于學會會議而言,復雜的日程,眾多的分論壇,繁瑣的論文提交等常常讓會議主辦方忙不過來,于是他們求助我們的專業的的軟件來管理,進行會上的電子簽到,發布日程,演講信息,現場管理,日程管理,知識產權維護等,針對于這種會議細節特別嚴格和繁雜的會議,我們專門設置了“場景”,為這些會議提供管理服務,這也是我們今年開創的“場景化”產品。
不同的場景還有針對招聘會、訂貨會等,比如訂貨會上,參會者可以利用我們的軟件進行手機下單,并有實時排名公布,以此提升大家的訂貨效率和銷量。招聘會我們和51JOB進行了合作,用于現場每一輪的簽到和叫號,并帶有等候時間,“場景化” 是為了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與客戶的需求更匹配。我們希望為客戶會前、會中、會后都能提供服務,所以設計了不同的場景為他們進行全年的服務,通過后臺的CRM和他們的客戶打通。
記者:
為什么要把企業戰略從“31會議”轉向“31營銷云”,這將對客戶帶來哪些改變?
萬濤:
為什么這么做呢?套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不斷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美好營銷愿景的需求。” 從客戶的調研回訪中我們發現,平臺營銷給我們的客戶帶來了諸多挑戰,目前在營銷上的痛點在于:雖然社交平臺很多,目標很廣泛,但后臺對目標客戶信息沒有整合,形成不了有效地跟蹤和維護。為了幫助我們的客戶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發了“營銷云”系統,營銷云可以幫助大家整理出與這個客戶發生的整條“time line”(時間線),進行多渠道的統一管理。
我們都知道,客戶不是一天養成的,需要不斷聯系和維護,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孵化”,就好像蘋果不是一天就能熟,培育客戶就是從青蘋果到紅蘋果的過程。我們希望可以不只為客戶提供會議服務,平時客戶也能通過使用我們的系統來進行采購,完成對目標客戶的周期推送,后臺跟蹤,交流反饋等等,以此來培養客戶的忠誠度并且開發新的客戶。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客戶不斷創造價值,只有為客戶增加收入才能增加我們的收入。所以我們未來的重點是——“營銷云”。我們已逐漸把產品讓客戶按“年”采購,目前已有接近100家企業使用了我們的整套系統,他們大都分布于TMT、科技、醫療醫藥、培訓、社團、金融等領域。
記者:
您在很多場合發表演講的時候,多次提到了“以客戶為中心”,您是如何踐行的?又是如何打造31的品牌的?
萬濤:
說說我的個人心得吧,在小公司里面,公司的icon形象是冷的,但帶頭人是活的、是暖的。所以公司核心的品牌是創始人,我經常強調個人在品牌宣傳的作用,所以我會經常有選擇性地參加一些會議,做一些高質量的演講,每次演講的內容基本不重樣。對這件事我時刻保持著很認真的態度,這也是給公司塑造創新、踏實、真誠的印象,獲得大家的信任感,我認為這是做生意的基礎,讓客戶能放心地把事情交給你。
同時,我們也希望研發的工具能確確實實地幫助到他們,我們工作的核心就是解決客戶的問題和痛點。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們以客戶的需求和難點為核心,從注冊簽到到現場活躍氣氛,從現場管控到展覽設備,都是在為客戶提高效率和體驗。但客戶最終的目的還是增加收入,所以我們現在加大了“營銷云”的關注,從我們客戶的角度出發,讓他們得到真正得到幫助。
記者:
人才儲備是當前行業的熱門話題,您是如何進行企業人才發展的?并如何留住人才?
萬濤:
人才儲備對我們公司而言比較順利,但也有挑戰。因為我們的工作是一件會議和技術交叉的事,單純去找純技術和純會議的人才都不行,他們都無法適應和勝任。這些年,公司也沉淀了一批人才下來,我們會盡可能招技術型的員工,在工作中讓他們理解會議,這樣調整的空間會更大。
我認為公司在招募員工的時候一定是要和公司的定位戰略相關的,最核心的是企業文化,我們的定位是技術公司,我們提供的服務也是和技術相關的,我們是一家“互聯網+”的公司,但不是純互聯網公司,所以我們更傾向于尋找有服務意識的偏外向型的技術人員,然后通過公司完善的培訓體系來打造符合公司企業文化的團隊。相對而言,銷售部門比技術部門的流動性會更大一些,相信這也是許多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
記者:
業內稱您是“勤勞的小蜜蜂”,我也曾在您的朋友圈看到您一天時間去了三個城市,您覺得是什么給了您如此大的動力?
萬濤:
我想說我們70后還是有自己理想的,我想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所以我時刻保持著激情,“平平淡淡”會很無趣;其次,我認為是責任,無論是客戶還是自家的員工,他們選擇我信任我,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做成一些事讓大家都滿意。
這個時代充滿著機會,我想做些事能和這個時代匹配,我本人并不喜歡溫吞水的工作風格,要干就要干地有激情,發自內心地去熱愛事業和工作,并以此鼓舞帶動其他員工們的士氣,加快工作節奏和提高服務效率,進而推動整個公司的發展。
記者:
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的會議服務水平?能否預估一下未來會議的發展趨勢,31會議的競爭力又在哪里?
萬濤:
會議行業經過時間的沉淀一定會有所分類,一部份企業追求高端的市場,業務規模不一定很大,但毛利率很高;另一部分企業規模很大,但低成本地執行。所以對于會議行業來說,自身定位變得很重要,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純粹拼價格,從長遠來看,這個公司是十分危險的。
總體來講,這個市場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激烈,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平靜。這是個碎片化的市場,大家都有自己的人脈。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大家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這樣生意不一定很大,但會做的很好。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大而全,我們的合作伙伴建議我們什么都要去做,因為對接很多公司會很累也很麻煩。這個行業本身并沒有什么壁壘,可能品牌和技術就是它的壁壘,我本人十分不愿意惡性競爭,大家都有責任來維護“江湖”的秩序,讓行業進行良性循環,我希望能做創新的東西來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也為行業帶來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