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區域一體化起步最早、基礎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承擔著長江經濟帶發展重任。
自1982年提出“以上海為中心建立長三角經濟圈”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先后經歷了五輪重要的推進時期。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為該區域會展業發展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性?《中國貿易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業內人士。
一體化前景明朗
長三角地區包括三省一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記者了解到,會展業是上海一大支柱產業,上海會展經濟正進入“加速跑”時代。據國際展覽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亞洲一半以上的B2B展會凈面積在中國,其中上海展覽數量和展覽面積等多項指標均居國內首位、世界前列。2017年“世界100大商業展”排行榜中,上海有13個展會入選,居全球城市第一。業界專家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有利于上海會展業帶動江浙會展業共同發展。
上海大學會展研究院院長張敏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有利于調整產業布局和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區域發展,促進協調發展。上海在會展業方面具有優勢,江浙等鄰近省份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雙方合作空間巨大。
“作為頂級全球化平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對長三角的作用或許還有待進一步釋放。”張敏表示,長三角完全可以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首屆進口博覽會已為眾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巨大商機,不僅讓長三角會展業得到了更高質量的發展,而且打開了全世界對于長三角及世界級城市群的想象空間。
合作應各取所長
長三角一體化雖然可以促進區域會展業的發展,但長三角各區域各具特色,南京財經大學教授張為付認為,三省一市的會展業基礎不同,城市發展定位不同,使得各自的會展業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區域間的會展合作應各取所長。
張為付表示,三省一市區域分工日漸明晰和優化,隨著上海會展業的升級,有些會展活動逐漸不適宜在上海舉辦,這就給江浙皖特別是江浙兩省帶來了機會。
“跨區域合作具有促進作用,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有利于實現浙江經濟發展。”張敏說,“對浙江很多產業來講,長三角一體化能使其與上海形成一種互補局面,上海許多企業會逐漸將目光投向浙江。” 張敏認為,滬浙兩地之前就存在錯位發展,隨著滬上“龍頭”地位的上升,有些附加值低的展會將落戶浙江,成為當地的高附加值產業。
張敏表示,上海和浙江兩大經濟高地應當開展更多合作。一方面,浙江應當承接上海的高端會展業轉移,尤其是以嘉興為龍頭全面接軌上海,使嘉興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區域新增長極。另一方面,雙方的合作應當凸顯差異性,規避同類型展會惡性競爭,使長三角一體化實現高質量推進。
長三角區域要進行實質性的高效合作,將區域產業同質化的劣勢變為發展會展業產業支撐的優勢,共同做大會展業,形成國際影響力。
區域融合促發展
“長三角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海瑩表示,“會展已由以往單一的經貿平臺,轉變為兼具國家戰略落地和主場外交功能的平臺,這種戰略性承接功能賦予了會展業更全面的帶動效應。”
長三角一體化會釋放一些政策利好。近年來,三省一市都比較重視會展業的發展,分別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從建設場館、規劃土地、項目引進、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措施,以此推動產業發展。
張敏認為,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會展業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要求在基礎設施、產業、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共同推進,進而做好長三角區域會展業的協同發展。
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會展猶如“源頭活水”,帶給長三角地區的是資源持續流入、聚集與整合,形成區域內資源循環,進而融合全國乃至全球資源要素流動循環,充分發揮對城市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張敏認為,無論制造業、科技還是文化,長三角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發展契合中國會展業發展的顯著特點,即會展項目的營造依托產業鏈的形成,只有配合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才有相應的會展項目以及會展產業市場的形成。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會展業唯有跨界發展,才能促進區域會展的合作,進而提升中國會展業在國際社會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