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作為一個擁有60多年歷史的創作研究機構,如何運用好手中的文化資源來助力我們藝術生態的良性發展,如何以藝術之“美”來實現對公眾之“育”,如何通過展覽和活動來表述和呈現我們對社會文化以及藝術現象的研究態度,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擔當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為此,我們始終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價值思考與藝術發展過程中的激活與傳播。
己亥新春,北京畫院將推出“風雅藝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展覽。
2018年,北京畫院美術館力邀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等十家國內重量級的文博單位及藝術機構,向觀眾推出了“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覽。此次展覽聚集了齊白石早年遠游之初精心為友人繪制的《石門二十四景》(遼寧省博物館藏),“五出五歸”后,將寫生實景轉化而成的《借山圖冊》(北京畫院藏),晚年為四川軍閥王瓚緒所繪制的山水巨制《山水十二條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等重要作品,為我們接下來的探索與挖掘提供了又一個新空間。
“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自2007年開辦以來一直是北京畫院重要的學術品牌,如今已經舉行了50余場展覽與研究活動,逐漸建構與還原了20世紀那段溫熱的歷史。2018年,北京畫院繼古元、黃新波的展覽與研究之后,再次將目光投放于版畫領域,尤其是四川版畫在1949年前后以及現當代的藝術衍變之路,并以李煥民、徐匡兩位版畫藝術家作為個案研究。
戊戌歲尾,己亥新春,在辭舊迎新的更迭中我們對新的一年有著新的期望。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如何為祖國母親獻禮,我們自有一番思量。60年前,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北京畫壇名手集體創作了一幅長達45米的巨制長卷——《首都之春》。作品描繪了東起通州,西至官廳水庫的北京時代風貌。其中既有現實景觀的精心描繪,又有社會運動、人民生活,以及工業建設場景的真實記錄,堪稱20世紀50年代首都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為這件繪畫重器的收藏機構,北京畫院擬于今年春天,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首都之春——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特展”。展覽將以《首都之春》繪畫長卷為主線,系統梳理新中國初期反映首都城市建設和社會變革的美術作品,深入發掘這一時期美術界集體創作的情況,從而找到中國畫創作方式的轉變與其發展特點。同時,我們還將以首都之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組織畫院畫家進行藝術創作,以手中畫筆反映首都的自然風光、城市建設、市民生活等內容。這些創作不僅可以記錄新的歷史征程下北京城的風貌變遷,更是藝術家從人文情懷出發對于首都的刻畫與圖寫。想必生于斯長于斯的首都觀眾,在畫作中更能找到他們的青春和年少,他們的汗水與拼搏。這些回憶與期許、圖像和情感,將共同凝結于慶賀新中國70華誕的藝術作品之中。
2019年,北京畫院還要借齊白石藝術專題與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共同打造中國畫的“人物年”。人物畫是齊白石走上繪畫道路后最早成熟的創作門類,早在湖南期間他便被鄉鄰譽為“齊美人”。之后他獨創的寫意人物更是開辟了中國寫意人物畫的新天地與新面貌,對20世紀中國畫壇產生了巨大影響。相信對其人物畫的研究,不僅可以為觀眾呈現白石造像的淵源流變,更會為當前人物畫的藝術創作提供有益啟示。有基于此,新一年的古代書畫也將圍繞人物主題,重點選取對齊白石人物畫風格形成重要影響的藝術家,如任伯年、黃慎、錢惠安等畫家,上溯齊白石人物畫的脈絡源頭。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提出“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文化交流是國與國之間最本真與質樸的對話。齊白石的藝術有著中國古代文人的雅趣,同時也富含了中國民間的智慧。他的繪畫既傳統,同時又極為現代。因此可以跨越時空、超越國界。近年來,北京畫院始終致力于推動齊白石藝術走向世界,推動中國經典藝術走向世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希望2019年齊白石的藝術足跡可以行至希臘。希臘與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有著璀璨的藝術寶庫,相信兩國的文化交流會碰撞出更多火花。
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也越來越濃。為迎接己亥新春,北京畫院將面向觀眾再次推出“風雅藝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帶大家一起領略民族文化的精深與活潑。
最后,祝愿各位讀者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康寧,諸事順心,樂享雅之風、藝之趣。(作者系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