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美博會目前已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美容展
提起廣州民企辦展的成功案例,不得不提廣州國際美容美發化妝用品進出口博覽會(簡稱美博會)。從最初的1000多平方米、60多個展位,成長到現在的超過9萬平方米規模,每屆成交200多億元的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美容展。其發展經歷當屬民企辦展的一大經典案例。美博會成功經驗是什么?新快報記者采訪了美博會創始人馬婭。
記者:民營展會層出不窮,但又很快銷聲匿跡,這些民營展會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是什么?
馬婭:這背后有幾大原因。首先是同質化嚴重。很多展會看別人的展會辦得好,自己也跟著辦,這不是自創展,而是抄襲,這種同質化的展覽是不可能成功的。其次,在展覽立項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辦展存在盲目性。另外,可能市場調研充分了,發展前景也不錯,但展覽的舉辦方缺乏專業性,這樣也難以成功。
還有些展覽公司沒有把精力放在買家的工作上,參展和招展結合得不夠。這樣就像有了一個大市場,有很多肉菜在里面,卻沒有人來買菜。
此外,城市環境也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展覽成功的先決條件。城市的定位不同,分工也不一樣,要根據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來進行展覽策劃,就像最好的五金在德國科隆一樣,這跟城市定位有很大的關系。從國內來看,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辦文化氣氛較強的大展會成功率就高;上海是潮流的先鋒地,在上海就適合舉辦展示性潮流發布、會議會展、信息發布這些活動。廣東省是對外貿易的窗口,廣州也屬一個貿易中心城市,因此,廣州辦展的功能則更多地側重于交易,美博會也是重在交易環節。
民營企業辦展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堅持。培育一個品牌展會沒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的。美博會就是從1989年堅持到了現在。
記者:美博會在辦展初期碰到了哪些瓶頸,是如何克服的?
馬婭:美博會舉辦的首屆是1989年,那是一個雪花膏的時代,美容化妝品被人們認為是奢侈品,因此舉辦美博會這樣一個展會的難度可想而知,在招展和推廣方面都很困難。當時的產業結構里沒有美容化妝品這個行業,只是包括在飲食服務里的一個小板塊。我們在招展和招商時要一個一個去說服,才有了最初的1000多平方米面積,60多個展位的展覽。
當時,我們看到,有很多人通過走私將香港等地的化妝品拿到內地市場,這個市場要規范很難,而且化妝品稅很高,因此不如辦展來建立一個規范的市場。所以說,辦展立項一定要有前瞻性,發展到現在美容美發產品已經是全民都使用的日用品了。
當初辦展,我們的定位就很清晰,辦成產、供、銷一條產業鏈的展會。民營企業辦展,一開始定位,就要想到十年、二十年后會怎樣,而且定位要高。如今美博會也成為廣州的一張城市名片,一年兩屆,每屆市場交易都在2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