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觀察》報道,財政部、外交部聯合發出通知,嚴格控制管理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為什么輿論說中國不再當冤大頭?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觀察》特別對話在會展領域是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會議總監武少源,來看看他的觀點。
主持人:我們知道這些年國家舉辦的一些重大國際會議,比如說像大家都知道的奧運會、世博會、博鰲論壇、達沃斯論壇等等,對于提升我們國家的形象、振奮人心、促進經濟的發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卻看到兩部委發出通知,嚴控在華舉辦國際會議。我也看到有網友的評論很有意思,說早就該這樣了,中國再也不要做冤大頭了,您覺得中國在舉辦國際會議上真的有一些做冤大頭的現象嗎?
武少源:是這樣,中國的國際會議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年到1989年是平穩發展階段,從無到有;1989年之后,我們國家的國際會議有一個比較突飛猛進的發展,像大家都知道的婦女會、郵聯會等,這些會議的特點都是東道國要出錢,中國辦的又很好,所以越來越多需要我們盡義務的國際會議蜂擁而至。在1995年、1996年,其實中央已經連續發了三個文件,都是嚴控在華舉辦召開國際會議,那么最近兩年也就是2008、2009、2010年國際會議有一些壓不住的感覺,這些國際會議基本上都是要中國出錢,所以在這個時間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外交部聯合發文,我覺得是非常及時的。
主持人:經費的問題其實很關鍵,通知提到會議的經費,要納入預算。您覺得如果把預算給控制住,把錢的總量控制住的話,執行起來會不會很有效呢?
武少源:國際會議從經費來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國家或者各地方政府出錢舉辦國際會議,這個叫財政撥款,應該嚴格控制;我們國家不在財政支持的會議方面做冤大頭。第二類是我們大量的科學技術類的會議,像奧運會一樣,這些會議都是輪流在世界各個國家舉辦,哪些代表來參加會議,哪些代表繳納報名費。這樣的會議相對來講,一直還算是支持鼓勵的。
主持人:有些會議如果我們利用好的話比如說像奧運會也是可以把它變成一系列的商機,比如我們常說的后奧運經濟。
武少源:還有后世博經濟。后世博經濟對長江三角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還能夠得到很多的稅收。我估計,這次財政部的文件主要是指需要中國財政撥款的那些國際會議,應該剎一剎了。
主持人:我們再回到通知來看一看,其實我看到通知當中用詞也很嚴格了,但是好像還缺乏一些具體的標準,比如說凡不符合規定,沒有實質內容的國際會議一律不得舉辦,那么要符合什么樣的規定或者什么樣的標準才能舉辦呢?這是一個例子。再比如說,不得隨意使用峰會、國際論壇等等這些稱謂,什么情況下是可以使用呢?這都沒有具體的標準。您覺得是不是還是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武少源:實際上這次的文件沒有新意,全是在這幾年中央各種文件里面提到的一些細則,比如說,我們國家任何人、任何機構開國際會議必須要審批,而且嚴格實行中央和省部級兩級審批制度,省部級以下沒有批準權限,那么你這個機構要想申報國際會議,拿到批件之前必須要做一個可行性報告,要詳細論述這個會議為什么要開。因為具體的通知我們還沒有見到,但是我覺得應該是還有更細則的東西。